問題少年緣于家庭教育缺失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29
閱讀 :350
專家指出,應該從加強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做起,充分發揮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作用;出現問題再矯治的社會代價,遠遠高于正常的教育成本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省各地都組織了集中深入的討論。當人們把目光集中在政府行為、學校教育等方面時,卻自覺或不自覺地忽略了誘發問題青少年的另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
新穗學校是目前廣州市僅有的一所教育問題青少年的工讀學校。根據調查分析,該校1997年以來的392名學生中,超過50%的學生原來都有打架、勒索、偷竊等不良行為,而其中家庭結構存在問題(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危機家庭等)的就占44.5%的比例。受家庭的影響,這些孩子更易產生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
在完整家庭中成長的問題青少年,也凸顯了這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嚴重缺失現象。
若放任這些孩子游走在犯罪的邊緣,后果將不堪設想。
□ 現象透視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良好的行為舉止、得當的教育方法、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從事教育實踐和調研多年的廣州市新穗學校校長、高級政工師謝永德認為,教育是全方位關注、多方有效協調的結果,沒有家庭教育的協調、配合,光有學校教育是不完整的。
目前的現實卻相反,大量的調研顯示,家庭背景問題、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導致問題青少年的關鍵因素。
邊緣少年被家庭逼上歧途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危機家庭卻讓搖籃受到了太多太猛烈的碰撞和沖擊。
就讀于新穗學校的黃勇(本文涉及邊緣青少年問題,使用化名,下同),父親原是一名工人,下崗后在某單位做保安;母親無業,每月在村里分紅約300元,有間歇性精神并發癥。這個衣食堪憂的家庭背后隱藏著極大的憂患,每天家庭戰爭氣氛濃烈。
母親對黃勇的教育很有脾氣,動則打罵,父親一直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后來,因無力管教,黃勇父母將其交給年老體弱的外公、外婆照管。生活在這樣的危機家庭中,致使黃勇后來憤而離家出走,長時間沉溺于游戲機,還加入社會幫派,接觸軟性毒品,養成偷竊、打架等惡習,不能自拔。
謝永德說,危機家庭經濟拮據,家庭成員關系比較緊張,相處不和睦,尤其是夫妻之間矛盾的惡化,常常讓身處其中的孩子深受其害。
采訪中,另一位學生劉文著實讓記者感到驚訝,年僅14歲的他,臉上寫滿了異常復雜的表情。
劉文生活在一個放任自流的家庭,母親只顧享樂,完全忽視了對兒子的教育;父親一直懷疑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劉文在家里沒有得到關注,于是選擇了放縱自己,在別人的慫恿下逃學,初二時每學期曠課達300多節,后來加入一個犯罪團伙,跟從一個“大佬”在江南西一帶活動,勒索附近的學生。
專家分析,因受家庭冷落,再加上在學校學習成績差,問題孩子就企圖通過反叛行為引起注意,家庭對他的教育抱有放棄的態度,令他更肆無忌禪,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其性格也轉向孤僻、壓抑個人情感,強烈渴望親情關懷,個性中隱含很強的沖動成分,且有暴力傾向。
親人的敵視、冷落使很多問題少年都感覺自己的存在是個負累,對自己缺乏信心,親情需要得不到滿足,易受“損友”的影響。謝永德說,“透過劉文的成長歷程,可以看出他是被家庭逼上歧途的!”
殘缺家庭產生迷途“稚鳥”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今年16歲的陳華明是個孤兒,一直隨阿姨生活。華明5歲時,媽媽因病去世,父親體弱多病,沒有固定的工作,常為找工作而四處奔波,一直無暇過問孩子的學習和校園生活。
不幸家庭的苦難常常是難以言狀的,尤其是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總帶有悲情式的殘缺。
陳華明11歲時,父親又因過度勞累生病去世。沒有母愛,沒有童年的歡樂,更沒有家庭教育的熏陶,他就如迷途的稚鳥,一直找不準方向,游走在社會的邊緣、犯罪的邊緣。
不幸的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殘缺,而學校老師的有限關懷實在無法彌補這一巨大的創傷。這些預示著這一類孩子的成長將經歷孤獨與排斥、苦澀與不平、艱難和坎坷。
謝永德說,對不幸家庭的問題孩子,學校要著力為他營造“第二個溫馨的家”,全社會也應針對這一類孩子做實質性的幫扶。
父母離異誰解孩子心思
夫妻離異,傷害最深的莫過于孩子。
與記者交談時,劉國慶迫不及待地詳述著自己現在的優異成績和表現。他現在是廣州一所技校的學生,就要走向社會了。談起過去,他同時似在思考,表情復雜,但非常認真。
小劉9歲時,母親因無法忍受父親游手好閑且生活作風不檢點,毅然提出離婚,法院將小劉判給了母親。然而,劉家并沒有停止對劉國慶的爭奪。母親常常在兒子面前數落丈夫的種種“惡行”,甚至跑到老師面前將“家丑”抖出來。
小劉選擇跑到爺爺家尋求幫助,然而長輩們并沒有讓他感到溫暖。找不到心靈慰藉,在頻頻外出中,他找到了同病相憐的伙伴,加入了所謂的“寶龍幫”。在不良群體中混了很久,滋生出霸氣,一言不合就揮拳相向,有一次竟拔出尖刀,向一個敢于當眾嘲笑他的女生刺了下去……
父母經歷復雜身教失當
父母復雜的經歷、言行和背景也會給青少年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言傳身教的不當在家庭教育弊病中很具代表性。
謝永德特別提到李佳這個孩子。15歲的李佳是獨生子,家庭經濟優越,父母早年在外地經營“的士高”、“夜總會”,如今在廣州經營包裝紙公司。父母的社會接觸、言行和思想道德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在父母的影響下,小李有較嚴重的反社會傾向。棄學、打架斗毆、加入小幫派、敲詐勒索、沉迷網絡游戲,可謂“多毒俱全”。
為小李實施矯治教育的幾位老師,分析了家庭對其產生的突出影響:
一是金錢萬能,讀書和不讀書沒有區別,不怕犯罪,認為有錢就能將有罪化為無罪;
二是對社會的反叛思想和行為,對社會規范、執法人員和社會秩序存有反感;
三是過分重視所謂人情和建立社會關系網絡。
在這種情形下,不但存在家庭教育的缺位,而且由于父母的復雜言行和背景,社會上的不良思潮和行為方式通過家庭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父母的言傳身教走向反面,家庭的教育功能已經完全喪失。
□ 記者手記
用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當記者走進新穗學校初二(2)班寢室與小何聊起來時,他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的困惑和理想。
小何原是一名普通的初一學生,因為多次逃學作案被送到這里。他感慨地說:“我知道自己很壞,在干壞事,但改不了啊,也沒人管。我多想父親能管我,我跟他說我想當兵做一名軍人,他卻不聽不理。”
新穗學校的最新調研表明,有愈86%的問題青少年感覺到“無心讀書”、“學習任務重”、“考試測驗太多”,這些孩子少有成功的自信感,而家長并未清醒地了解孩子這些問題,及時給予疏導。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敏強教授認為,家庭教育的失誤在于家長對孩子表達意愿的忽視。家長應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深入考量孩子的內在情感需求、學習壓力和生活上的困惑,可以說,沒有這種溝通的姿態,就沒有家庭教育的實質性開展。
因家庭出現危機而受影響的張年向記者坦言,他在家庭中從沒有感受到溫暖,“他們都覺得我是個負累,我怕在家,怕他們那冰冷的透著敵意的眼光。”
輔導張年的新穗學校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張年在校的表現不錯,幾乎每周都獲得放假的資格,但每次他的父親都比較晚才到校接他,也沒有給張年作任何解釋。
有一次張父早到,令張年喜出望外,他高興地對老師說:“太好了,我爸今天這么早來接我。”然后他又問父親:“今天怎么早來的?那么疼我,是不是惦記著我呢?”對兒子親昵的態度,張父面無表情,只作敷衍式的回應。
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是一個學生。要學會與孩子作平等式的溝通交流,細心體味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各種合理的冀求,而不是動輒以粗暴的命令式嘴臉出現;要重視在細節上關懷孩子,千萬不能忽視細節對孩子的感化作用。
□ 專家視點
孩子行為成人道德投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早期成長的決定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常常是滋生問題青少年的溫床。
在采訪中,孩子們說出了他們心中的困惑:與父母關系緊張;父母與自己溝通、對自己尊重和理解太少;父母期望過高;父母只顧自己;家庭生活枯燥乏味;父母離異或重組,自己沒有溫暖……
“對孩子的這些心聲,家長不應該視而不見!”謝永德認為,家長應增強對社會、對孩子的責任感,對孩子的需求、愛好、興趣、交往、消費、困惑和學習情況等投入更多的關注,盡量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
為此,教育專家指出,應該從重視家庭教育和加強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做起,充分發揮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與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長皮藝軍教授說:“道德不是靠灌輸的,是靠家長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為教給孩子的。如果成人世界都奉行弱肉強食、巧取豪奪,你又憑什么要求孩子溫良恭儉呢。孩子世界的暴力傾向很大程度上是現實世界的投影,這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敏強教授主張,“要及早重視家庭教育,做好問題青少年的預防教育工作,包括智力開發、藝術熏陶,以及早期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張敏強說,出現問題再矯治的社會代價,遠遠高于正常的教育成本,預防優于善后處理,在這一方面,家庭教育應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