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29
閱讀 :348
當我們回顧上一世紀醫學發展,欣喜地看到醫學在戰勝軀體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時,我們也同時看到精神/心理障礙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給社會發展和進步造成的阻礙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在尚未體味社會冷暖、思想處于動蕩、幼稚期的青少年中,精神/心理障礙往往會給他們帶來悲劇性結果。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中國大陸18歲以下未成年人3.67億,據保守估計,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僅常見的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患病率即為(5.07±1.70)%,根據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對北京16所大學學生10年中輟學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為傳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則為精神障礙。并且,心理問題有上升的趨勢。
專家認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與其各發育階段很多環節和許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從發育階段來看,涉及到母孕期、圍產期、嬰幼兒期和學齡期4個時期;從影響因素來看,不同時期的主要因素則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圍產期以生物因素為主,嬰兒期,特別是學齡期社會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來愈大。生物學因素可能構成心理障礙的素質基礎,而環境因素、教育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構成了心理障礙的誘因和調節因素。
從客觀環境看,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競爭和壓力也越來越大,兒童青少年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心理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首先是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父母關系不和睦、單親家庭、家庭成員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賭博)是常見的不良因素;情感表達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所謂情感表達不良可能有兩種表現,一是過度保護或溺愛,家長心甘情愿給孩子當保姆,父母們以為這是愛孩子,卻沒考慮這樣做實際上剝奪了孩子成長、遭受適當挫折和困難、學習愛護和幫助他人的機會和權利。另一種則表現為漠視,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不得不尋找其它的途徑自己解決問題或得到情感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因為經驗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影響出現問題。另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如中國自古崇尚文化和學識的傳統以及“萬人競過獨木橋”的升學現狀,勢必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極大,使得許多家長和教師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優劣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應降低對其它方面的要求。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并不是哪個國家、哪個文化或哪所學校特有的問題,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7年召開了全球心理健康會議,呼吁各國政府、機構重視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兒童青少年是心理衛生工作的重點服務對象。據WHO估計,全球大約有1/5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情緒或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缺乏自信、與同齡人或成人交往困難、吸煙、酗酒、吸毒、過早的性行為、少女懷孕、離家出走、自殺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適宜的治療。
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我國的各級政府和部門已經開展了不少工作。僅就衛生部來說,對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并且已于2001年開始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衛生部—美國禮來亞洲公司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的5年合作項目。該項目的目的是落實全國精神衛生“十五”規劃目標,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當我們開始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時候,一個不容忽視的數字依然讓人揪心:中國大陸有3.67億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可是,中國大陸目前從事兒童精神科工作的醫生不到150名。美國人口是我國的1/5,兒童精神科醫生有6000名。專家呼吁:我們的兒童青少年需要更多關心愛護下一代的人們幫助他們。愿更多的熱心人、更多的部門、更多的團體攜起手來,一起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