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孩子面前“小心說話”
很多人以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講話時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銳奇教授說:“孩子在出生一年內就能夠體會和理解情感上的概念,在通常情況下,要比我們認為的時間要早得多,理解得也多得多。”
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機會。不要等到你認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時才對他表達你的情感。從孩子生出來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讓他通過你對他說的話來了解這樣的事實:他對爸爸媽媽來說是唯一的、最出色的。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已經給孩子打下了健康心靈的基石。
多說“要”少說“不”
這里我們做個小試驗:請你閉上眼睛,很響亮地對自己說:“我現在不去想有一只老鼠。”這時,在你的眼前會出現什么景象?肯定就是一只老鼠!用“不要去做”來強迫你思維的嘗試顯然是失敗的。同樣,對孩子經常性地用“不要這樣做”來規定他的行為舉止,也是會失敗的。
“不要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不要與小朋友吵架!”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每天都會從被孩子折騰得心煩的父母嘴里說出來,其實到最后幾乎都是沒有什么用的。“不”字正是這一類教育方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所在。不僅是孩子,就連大人在潛意識里也根本不會把這個“不”字聽進去。你對孩子不停地說“不”,而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卻變成了:“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或是“與小朋友吵架!”
夸張點說,大人的“不當語言”是促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誘因。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聽到大人對他說:“不要這么亂吵!”孩子就真的會變得整天亂吵亂鬧。
其實,只要父母、老師和其他與孩子有關的人能夠盡可能地改變講話的方式,就能看到令人驚喜的好結果。比如,對孩子說:“請你整理好自己的房間。”“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這類比較正面積極的教導所帶給孩子的信息,就要比前面所用的那些句子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這樣對孩子說話比較管用。
當然,你不要期待一句話就會出現奇跡,但長期注意這個問題后,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舉止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1下一篇:關注青春期學生的矛盾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應注意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