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增加了“關心學生健康”等內容。在當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普遍過重的今天,把關心學生健康列入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可謂抓住了根本,凸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個人沒有健康的體魄,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將受到不良影響。早在1950年,針對當時學生負擔過重、身體素質普遍下降的狀況,毛澤東同志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此事宜速解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營養不足,宜酌增經費。學習和開會的時間宜大減。病人應有特殊待遇。全國一切學校都應如此。”之后的歷屆中央領導同志,也都十分關心學生的健康,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充分反映了黨和政府對青少年身體健康的關切。
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實踐者。他們的教育理念如何,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學校和部分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輕德”、“重文輕體”的思想,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健康素質下降,這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關心孩子的健康,首先要關心他們的體質。生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是人體生理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因而要休息好、營養好、體育活動好,才能保證其身體正常發育。眼下,學校首先要做的是,根據教學規律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實減輕孩子們過重的課業負擔,讓他們跳出題海,親近自然,積極參加文體娛樂和社會實踐活動。其次,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要針對其思想和心理狀況,有計劃地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正面疏導,幫助他們排除種種心理障礙,培養健康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心孩子的健康,就是關心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忽視孩子的健康,就是失職和師德的缺失。我們相信,隨著新版師德規范的全面貫徹實施,在全體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一定會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健康地成長。
下一篇:怎樣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孩子”心理未必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