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節日季節來了,是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了。感恩節,十幾個朋友聚集我家,他們都是我研究生時期的同學。那天如果有鳥兒飛過我家上空,拉下一撮鳥糞,不幸落在某人的頭上,那一定會砸中一位博士– 因為在座的都是博士。博士們不能說個個學富五車,但毫無疑義人人都在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苦讀了十幾年,做了很多作業,考了很多試,個個身經百戰。
閑話到我們大學和研究院所學的課程,有人問哪一門課是最有用的?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的王博士說:“從大學到研究院的門門功課都有用,還遠遠不夠,得天天學新的東西。” 現任某半導體儀器公司首席技術執行長的趙博士說:“自從轉入企業界工作以來,頂多用上大學一二年級的普通物理。” 在金融業從事證券定量操作的劉博士目前用得上的僅是大學所學的統計數學和物理;在某著名互聯網企業任研究主管的李博士原為高能物理博士,現在所從事最尖端的互聯網技術研究完全是工作中的自學,與原專業毫無干系;在某公司主管市場營銷的張博士認為,她所用的僅是寫作技能加上英文功夫而已,大學和研究院所學的高深數理化一概無用……不幸的是,張博士的觀點竟然代表了在座的各行業大多數博士們的意見。由于多次改行,大部分人已記不得當年的專業是什么了。
如果討論到此結束,在座的博士們投票得出“大學研究院白上了” 的結論,一定會讓老師們氣歪了鼻子,厲聲質問:“爾等怎么可以宣揚讀書無用論?” 顯然,老師們不僅在理論上不同意這個結論,這種結論對他們的切身利益和飯碗也是很不利的。眾位家長更會“義憤填膺”,他們從孩子幼兒園起花了多少精力和金錢,一步步地將孩子培養成大學生甚至博士,容易嗎?更讓他們惱火的是,回頭看看他們自己的情況,可能大學所學的課程幾十年后也的確沒有什么用得上的。可是你等偷偷談論也就罷了,也不能這么將我們隱藏了幾十年的秘密就這樣泄露了。有些不愛讀書上學的“壞孩子”樂了,歡呼今日總算找到了“知音”,來日更可以肆無忌憚地玩了。
眾位且慢,博士們的討論還沒完。這時有人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有沒有人后悔上大學和研究院?”在座的博士們雖有個別人希望學的是另一個專業,但沒有一人后悔完成學業。事情討論至此,就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矛盾:博士們花了十數年學了很多這輩子用不上的學問,但如果時光倒流,他們還將無怨無悔地再來一遍。出現這樣的矛盾,當然不是因為在座的博士們特別愚鈍,其實整個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教育史都是這樣運作的。一個人可以錯,但很少所有人都錯;即使所有人在某個時代都錯了,也不會幾千年一錯再錯,因此上學念書必定有它的意義和道理。那么博士們的討論便轉向了另一個命題:“上學有什么用?”
首先,我們看看上學都學了什么。小學生主要是學文字和算術 – 這基本上是人類祖先在兩三千年前創造的文化。這段時期的學習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打基礎。中學時期學數學,語文/寫作,自然科學(數理化等),還有社會學(歷史,地里,哲學,政治等)。中學所學的知識人類祖先兩千年前便提出了問題開始研究了,然后不斷修改和完善結論。中學生除了學知識,也學習不少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如語文中的寫作和數學演繹的邏輯思維。大學生將知識性的學習集中到某一個類別或專業。大學生所學的知識一般是近代的人文和科技知識- 也即近幾百年人類積累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們不僅要進行知識積累,還需要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需要把握一些社會和生活需要的技巧,如編程和操作修理機器等等。研究院的博士項目更是要求研究生將學習和研究聚焦到某一個方面,從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發現新的問題和做出新的結論。博士生們的主要任務不是進行知識的積累,而是學習和改善研究方法,增進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看出,學校的教育有幾個主要方面:知識承傳,技術學習,能力培養。所以有人提出“哪一門課是最有用”這個問題,而博士們的回答多為否定,僅僅說明人們在大學和研究院所學的課程未必在將來的生活和事業中有直接的用處,而不能否定學校的價值。以下是基于博士們的討論所總結的上學的幾點收獲:
學位:上學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獲得學位文憑,文憑當然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找第一份工作特別管用。這個結論很明顯,大街上任何人都能得出,無需博士們煞有介事的討論。社會依賴學校大規模地選拔和培養人才,企業看看學位和學校就基本知道學生的智力,能力和學識。這樣可以大大地減少社會選拔人才的成本和用人風險。這也是學生們愿意出大力氣,花大價錢上名校的原因。
知識:人類積累了數千年知識如數理化,文史哲等等。對于社會來說,所有的知識都是有用的。但具體到個人短暫的一生和很小的事業空間,卻只能直接用上極小部分。加上社會的快速變化, 很多知識今天對社會是先進尖端,明天也可能就成為基礎文化了。 基礎知識對個人事業雖然不都是直接有用的,但一個人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往往決定了他將來事業的高度和廣度。學校對知識的傳授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從小學到大學所傳授的知識,大多是基礎性的知識。大學所謂的“專業”,也只是大概定一個方向而已,并不意味著培養專家。專家的培養,一般是博士項目的任務。
技術:這里技術的定義是那些社會和個人事業需要技巧,如寫作,編程,機器操作以及開車調酒等等。對于社會來說,大部分技術在一定的時期都是有用的。但現在社會變化快速,很多技術的有用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同時還要考慮市場的供求關系,有些熱門技術人才太多,超過了社會的需求,也會變成過剩“產品”。學校(特別是技校)對技術的傳授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古話說:“技不壓身”,這話永遠不會過時。不同的是,古時候的人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終身糊口了,而現今的社會則要求人們所擁有多項技術并不斷更新。
能力:這里能力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發展能力,如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不斷學習新事物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還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以致你能從現有的現象中發現新的規律和機會,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有能力的人都會立于不敗之地。一個人的能力雖然先天悟性的優劣奠定相當的基礎,學校和社會以及家庭的培養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力的培養和知識和技術的學習和積累密切相關,它是人們對所學具體知識和技術的綜合,抽象和升華。一般來說,一個人對所學的東西越感興趣,便會更加積極地舉一反三,將知識和技術的學習主動轉化為能力的培養。
交友:每個人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院,都會結交很多朋友,這種友誼是比較純潔的。古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也說“物以類聚”,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們既是你心靈交流的對象,也是事業合作的基本圈子,而你朋友圈子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你生活品質和事業高度。每次升學,學校都會幫助你選擇一批更優秀的朋友“候選人”。 所以上學不要只是埋頭讀書,也要廣交朋友。
說到這里,老師和家長也許會松了一口氣,頑皮的孩子也只好收起部分的借口。 是的,在座的博士們沒有后悔幾十年的學校歲月,因為除了學校的給與他們的學位外,讓他們終身受用的是學校帶給他們的知識,能力和朋友。憑借這些能力和對知識的廣闊而深切的理解以及對許多基本技術的把握,再加上朋友的互相鼓勵和提攜,他們可以欣然涉獵人類還未開拓的領域,或自由地驅動和追逐社會潮流一次又一次轉行。
最后,我要問,孩子們,你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嗎?你的所學所聞對個人和現在的社會有什么用?你有幾項用人單位立刻愿意花錢購買的技巧?你是否有能力適應社會的變化而不斷學習更新自我?你今天所學的知識能夠承載將來的理想嗎?你是否在將知識和技術的學習升華為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機械地積累?你都交了什么朋友? 在幾十年后的同學朋友聚會時,你們是笑談今天的寒窗苦讀,還是悔恨當年虛度年華呢?
下一篇:家長應及時溝通好孩子的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成孩子不能忍受家長“激將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