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智力落后的兒童?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08
閱讀 :437
有人使用腦電描記法、高級神經活動和心理學方法追綜地研究了在八年輔助學校的教育和教學條件下各種臨床型輕性智力落后(愚鈍)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的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研究表明,通過各種醫療性教育措施,隨著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視知覺、動作、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明顯地減輕,甚至可以消失。但是,作為智力落后的主要癥狀即抽象概括能力發展不足的障礙,雖然大為減輕,但在解決復雜的問題時,仍然顯露出來。
有人研究表明,智力落后患者在不同的發展的教育條件下可以獲得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及實踐適應能力,即可以向代償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向不能代償而增添新的病理心理征候群方面發展。
通過上述的研究材料可以初步看出,對于智力落后兒童,通過各種適當的醫療教育措施,可使他們獲得廣泛發展的可能性,而在不良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將獲得相反的結果。因此,把智力落后純粹看作是“遺傳的”、“退化的”現象,或某些疾病后的穩定結果是不妥當的。
白癡、癡愚兒童是不可能入學學習的,而愚鈍兒童是可以入學讀書的。由于他們的記憶和思維能力的低下,隨著課程的進行,愈來愈難跟班學習。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同齡兒童智力相比較,他們的智力發展的落后也愈來愈明顯。這些兒童的學習成績很差,往往是學校中的留級生。
有一些國家,在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部門設有教養院和特殊學校,對智力落后兒童進行特殊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是根據智力發展障礙的程度而有所區別。對智力落后兒童應加強個別教育。
對智力落后兒童正確的家庭教養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智力落后兒童過分憐惜或冷淡歧視都是不對的。父母過分體惜患兒,患兒則失去接受訓練矯正的機會,使本來可以生活自理也沒有達到。父母冷淡歧視患兒,患兒得不到應有保護,使患兒身心更加受到損傷。父母對智力落后兒童要體貼、關懷、耐心、細心,對患兒的訓練要長期堅持下去,使他適應環境,逐步學會生活自理,參加簡單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