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校園遠離暴力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18
閱讀 :353
校園,本該是一方凈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有老師打學生的,有學生打老師的,有學生打學生的,也有校外人員進入校園行兇鬧事的,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不無憂慮地發現,原本應該用美好、純真等詞來形容的花季少年,卻越來越多地與暴力、喋血、行兇等詞聯系在一起———也許我們早一點意識到,早一點給他們以更多的關心和溫暖,早一點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那么也許結果就不會是這樣了。
校園潛在暴力的幾種情況
根據眾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專家們分析:符合以下幾種情況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出現暴力犯罪行為。
流浪學生危害校園
一些流浪學生多半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校又因成績差而受到冷落,過早地流浪社會和一些不良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這些同學一旦自己受點委屈就勾結校外的社會青年對同學進行毆打報復。
性格嚴重內向
性格嚴重內向
一般會導致與他人交流產生障礙,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與他人交流、向外界發泄自己的情緒,有利于人的心理問題自我調節。而由于自身性格過于內向,不喜歡或者難以與其他同學、老師、家長交流,而使所有事情全部壓積于內心,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看待其他問題過于偏激,而且一個人自身承受壓力的程度是有限的,長久無法得到釋放,一旦爆發極可能產生非常沖動的后果。
家庭不和睦
一個溫暖幸福和睦的家庭,無疑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極好的影響;而一個冰冷分裂殘缺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極易產生不良影響。不少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園暴力的根源。家庭暴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顯性的,即“棍棒式的強制”;另一種是隱性的,即“溫柔的強制”。它們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此時如果再遭遇父母離異、家庭“戰爭”、極度貧困等負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攻擊性人格”。
喜歡虐待小動物
毫無原因的喜歡虐待小動物,這種日常行為表現,體現出性格中存在的缺陷。天性殘忍的人并不多,屬于極為少數的人群,他們在虐待動物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身為強者的快感;而大多是后天由于某種原因或刺激造成的,比如本身性格懦弱,經常受到同學的取笑、老師的輕視,為了證明自己“勇敢”“大膽”,進而采取過分殘忍的手段,從而造成心理扭曲。
熱衷暴力和黃色網站及
小說、影視等泛濫的不良文化影響了許多身心尚未成熟的在校學生,許多大學中學在校生沉迷于網絡,特別是暴力影視、游戲、黃色網站等。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制力,往往沉陷其中不能自拔。暴力影視節目能激起學生的好奇、模仿等心理反應,導致攻擊和犯罪行為的產生,而一些帶有色情內容的網站、書刊和影視,則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嚴重摧殘,成為他們走向墮落和產生暴力傾向的誘因。
好勝心理轉變為好斗心理
一般情況下,好勝應該是一種督促進步的心理狀態,但由于有些同學性格孤僻,好勝心轉變為好斗,絕不服人,進而發展成為了對比自己條件好,或者學習等某方面比自己更強的同學的強烈嫉妒心理,從而可能對這些同學采取暴力行為進行發泄。
個人英雄主義,崇拜偶像
許多同學都有英雄主義情結,崇拜影視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或者是“以暴制暴”的強者,幻想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強大,能控制局面,受別人尊敬崇拜。而影視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經常以個人英雄主義的姿態出現,所有問題都是自己解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以暴力行為或者被迫以暴力行為來解決問題。
極其喜歡刀具等危險器械
許多男生感覺刀具武器等非常具有男人氣質,看它們或玩它們時,能感受到一種男子漢的自豪感。大多數男生都玩過刀槍玩具,但當他們開始認為具有威脅性的真實武器更有吸引力時,可能就存在潛在的暴力傾向了。
剛愎自用,不接受他人意見
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加上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得有些同學性格非常孤傲,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勸說,甚至不能接受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逆反心理非常強,旁人提出不同意見,就情緒激烈,越說反抗情緒就越強烈,甚至因為一點小問題的不同意見,就懷恨在心,找機會報復。
拉幫結伙,講兄弟義氣
不少同學稱兄道弟,拉幫結伙,如果有人欺侮了“他們的人”,那就是和整個團伙過不去,要講兄弟義氣,一個人被欺侮了,其他人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于是義憤填膺,集體出動,要為兄弟報一箭之仇。崇尚拉幫結伙,講兄弟義氣的同學,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互相幫助、同學友情。
做事不考慮后果,缺乏對法律的認識
有的同學考慮問題過于鉆牛角尖,做事不多考慮,認準了一點就無法想到其他問題,想不到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做了以后才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但往往這時候后悔已經晚了。現在的許多孩子在一些問題上,比如戀愛等方面,非常早熟,但在健全思維方式、多角度考慮問題、對法律的了解上,卻往往表現得非常幼稚。
肖亞楠
專家提醒:三大誘因導致少年行為過激
“創傷癥候群”
對于青少年犯罪增多,有關專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我們的社會制造了這個“創傷癥候群”。專家說,目前的應試教育屬于淘汰教育體制,學生一旦被教育淘汰,就喪失了—切接受基本道德觀念、法律知識的機會。而社會又是“一元化”選擇,只要沒有大學文憑,孩子的成長、就業機會就少得可憐,也就會被社會淘汰。被雙重淘汰的孩子因此成為受歧視的群體,心理產生挫敗感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他們心中還會產生嚴重的反社會傾向,反過來報復社會。而根據犯罪心理學的觀點,犯罪分子通常會選擇比其弱勢的群體作為侵害對象,因此,未成年人的侵害對象往往都是同齡人。
傳統家庭解體
社會放棄了孩子,傳統家庭的解體又導致家庭對孩子的控制力急劇下降。專家說,傳統家庭解體有兩個含義,首先是傳統的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不復存在,對孩子的多層管理不斷弱化,多子女之間的互相競爭、互相監督也不復存在;其次是婚姻的脆弱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靈傷害,尤其是很多離異的家長放棄甚至拒絕對孩子進行管理,這也導致很多青少年走上歧途。
不健康惡習交叉感染
由于缺乏自我保護和識別危險的能力,毒品、黃毒、網絡、帶黑社會性質的團體等不健康惡習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并在他們中間傳播,讓他們更愿意選擇暴力,這會造成青少年對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排斥。同時,不良伙伴的交叉感染也是導致青少犯罪的重要原因。專家說,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大多數犯罪的青少年來自職業學校,而且青少年犯罪中又以團伙作案居多。所以家長必須注意孩子的玩伴。
周明杰
管治結合還校園一片凈土
夜晚水房中,眾學生欺負弱小,共打一人,致其口鼻流血、衣碎如縷……而類似事情竟然在某所農村初中屢屢發生。學生得不到保護,被迫對強權與霸道做出妥協,可憐地讓出權利與尊嚴。每次事發后,校長重智輕德、息事寧人,老師睜眼閉眼,輕描淡寫,致使教育職能部門的公信力及形象嚴重受損,學生轉學、輟學時有發生。而教育的“大堤”一經出現在校學生長期挨打受氣、被敲詐、遭擠兌的“暗流”,就可能形成違法、校園暴力的“管涌”。
施暴學生同樣是受害者。他們一旦過早染指惡習,接受了“拳頭硬”的道理,嘗到了弱者好欺的滋味,日后的成長必然令人擔憂。不難想象,其步入社會后很難會嚴格遵循法律、秩序,依然信奉暴力則難免頭破血流,禍害社會,毀了自己。而對受害學生來說,受辱經歷無疑是一場夢魘,很容易留下永久的傷痕,就像胎記一樣,難以磨滅、撫平,并進而嚴重影響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和健全的性格體系。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暴行也不容忽視。某些教師的不當教育、不良言辭會給年幼的學生造成厭學情緒和絕望般的壓力。如某縣初中某老師當著全班同學辱罵學生“你就差踢二號(指監獄)門了”,從教育的角度看,就體現了社會倫理的缺乏和教師良知的不足,其后果是可怕的。當然,這種人并非主流。
據2001年調查,30%的中學生存在異常心理表現,15%有心理疾患,5%面臨校園暴力威脅。“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再次說明在中小學內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發揮校黨組、共青團、少先隊、班主任、輔導員制度的作用,是控制校園暴力的現實辦法。當然,家長也要盡可能保持與孩子的開放式交流,教育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杜絕校園暴力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在大力凈化社會空氣的同時,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動作,多管齊下,真抓實干,堅持不懈,才能贏得良好“戰果”。廣州市聘請公安、政法系統退下來的老同志擔任“法制副校長”的做法就值得借鑒。學校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課外文化,培育健康的心理,發現灰色苗頭及時疏導,防患于未然;組建校園聯防、保衛組,給學生配發“行蹤卡”并由家長和老師簽字,及時發現隱情;民警在學校經常出入,了解學校的治安狀況,在學生放學的“真空”時間設立“鐘點保安”,校內外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公安部門對流氓團伙、黑惡勢力堅決打擊,對黑網吧、黑錄像、黑游戲嚴肅取締,教育局定點轉化行為偏常少年等,都是預防和震懾“調皮、蠢動分子”,預防校園暴力特別是社會對學校暴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