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左右健康的無形之手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22
閱讀 :400
在生活中,盡管每個人的經歷和境況千差萬別,但人的情緒總是表現為愉快和不愉快兩種。大量事實證明,情緒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能經常保持樂觀態度、情緒愉快對身體健康十分有利;相反,心情不佳時產生的悲傷、抑郁、焦慮、恐懼、憤怒、暴躁等不良情緒,都可能成為疾病或災禍的誘因,給身心健康帶來危害。
國外有家研究機構曾調查過百位超過百歲的老壽星的食譜,發現這些老壽星們日常攝入的食物并不相同,甚至有的多年吃素,有的卻餐餐有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不論什么樣的境遇里都能保持快樂。這說明健康長壽并非全由食物而定,樂觀愉快則是一塊堅守的基石。看來情感上的樂觀愉快,是來自生命平衡法則的自然要求。
樂觀愉快的情緒可以賦予生命以活力,甚至可以說是在整個自然界都通用的法則。有人作過這樣一個試驗:把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裝有狼的籠子旁邊,盡管狼不能傷害到兔子,但幾天過后,兔子卻不吃不喝而身亡——兔子是受到驚嚇而死去的。有的研究者還做過這樣的試驗:在果樹旁播放適宜的音樂,可以促進果樹開花結果。雖然我們還不能斷定植物也有情感,也要求生活快樂,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樂觀愉快是天經地義的要求。英語哲學家培根說過:“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精神愉快,乃是長壽的最好秘訣之一。”這是很有道理的。科學試驗證實,如果使一個健康人處于精神舒適狀態,并用言語暗示使其精神愉快,那么這個人的血壓可以下降5至20厘米汞柱,脈搏每分鐘可減少8次。如果使用X射線觀察一個被試者的胃部,當用語言誘發出其喜悅情緒的時候,胃的體積會縮小,張力提高,位置上升。許多實驗還證實:當人樂觀愉快時,人體通過生化過程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的化學物質,如激素、酶和乙酰膽堿等,起著調節血液流量與興奮神經細胞的作用,使人體處于良好的機能狀態;而當人的情緒有波動、產生消極悲傷情感,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時,就會造成生理機能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醫學專家根據大量的病歷分析證明,消極惡劣的情緒會引起心理矛盾,造成心理及體力的過度消耗,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從而使各種疾病甚至癌癥發生。精神上長期處于憂郁狀態會導致胃腸系統的疾病,因為情緒抑郁會使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制,進而引起食欲的減退,甚至導致胃腸系統的紊亂甚至體質性的損傷。以盛怒來說,它會引起交感神經的急劇興奮,使血壓增高,脈搏加快,血糖增加。這對整個肌體來說是一個快速消耗的過程,它往往比連續幾天加班工作引起的機體消耗更為嚴重。具體地說,一小時盛怒造成的體力與精神的消耗,相當于3天中一共加班6小時以上的消耗。盛怒有時還能使人暴亡。
一個人如果長期被不良情緒困擾,就可能引發各種身心疾病。但每個人都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處在各種矛盾的沖突纏繞之中,不可能總是面對順心如意的環境,也就不可能處處事事都有好心情。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到情緒不佳對身體的嚴重危害之后,要努力培養良好的情緒,有意識地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緒,維護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