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韓式校園小說如此受歡迎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30
閱讀 :444
幾乎是一夜之間,“可愛淘”這個名字成了中學校園里被提及最多的名字,而兩本出自這個19歲韓國女孩的文學作品也成為校園里最暢銷的青春讀物,其中與“韓劇”風格如出一轍的“完美風景+簡單感情+型男凡女”,已成為學生心目中校園小說最理想的主人公形象。校園文學“韓流”洶涌來襲,我們將何以應對?
千百作家難敵一個韓國少女
在一個專門以“可愛淘”及她兩本小說為主要討論內容的論壇上,記者看到參與討論的大多為初、高中學生,對于劇情的安排和人物的細節,“粉絲”們都有詳細的探討,書中網絡化的語言模式也受到了學生的追捧。而據晨報學記團的小記者在校園中進行的調查表明,不僅是傳統的文學愛好者趨之若鶩,一些原本并不喜歡課外閱讀的“哈韓”族也因此加入了閱讀的行列。
“可愛淘”和她小說的一時大熱,究竟只是轉瞬即逝的個別現象,還是“韓潮”來襲的探路先鋒?不管怎樣,這一股“韓流”已經讓本土從事校園文學創作的作者感到了絲絲寒意。
“現在還不能判定‘韓流’已成為校園文學的一個現象”,丁先生在一家以出版青春校園文學為主的雜志社擔任副社長,他并不認同“可愛淘”個人一兩本書的狂熱已足以稱之為一個潮流,“從校園學生閱讀口味的變遷而言,從‘三毛熱’到‘金庸熱’到‘席娟熱’到‘韓寒、郭敬明熱’等,一個代表人物后面總是跟著一個群體的作者群,而韓流究竟能否占領一席之地還要看其持續的廣度。”
比起“韓流”校園文學作品是否真會大兵壓境,丁先生感到更困惑的是,曾經占領了校園的本土青春文學似乎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校園青春文學的真正興起,應該從當初的《花季雨季》算起,之后韓寒、郭敬明等一群上世紀80年代校園作家的興起可以算作鼎盛,但目前看來似乎已初顯頹勢。”曾經風云的80年代作家急于向成熟作家轉型,而新的校園寫手又局限于對“韓式小說”的跟風模仿中,《那小子真帥》一統校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聽著H.O.T的音樂,穿著松松垮垮的hip-hop褲,看著“野蠻女友”的電影,縱觀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其實“韓流”早已密布在學生的每一個細節。文學作為一種需要借助本國文字作載體的藝術是具有一定抵抗性的,可本土作者一時的稍有懈怠,終于使得一個19歲的韓國小女孩,站在了這股浪潮的最前端。
韓式校園小說為什么這么火
“我們的作品不能俯下身去看看孩子真的在想什么。”在校園小說作家管燕草看來,不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是許多成熟作家寫出來的青春文學不青春的致命傷,“他們滿足于沉溺私人化的情感,或者片面的追求性、暴力、毒品等‘出位’的內容,而這恰恰與青少年的心理訴求南轅北轍。”
事實上,“可愛淘”以及此前的韓國影視作品,所謂的韓式風格并沒有過多宣揚性或暴力的內容,反而是“追求簡單感情的真善美”,這個看上去樸素的內涵,一下子抓住了處在最單純年齡的學生的內心情感訴求。
而韓式校園小說的另外一大制勝法寶是“完全不限制在現實生活的內容和寫法”,小說中反叛和純情并舉的異國校園生活情調,讓學生尋找到了一個完全和自己面臨重重壓力不同的校園生活方式。許多學生在接受調查時直言不諱表示,最關注的是書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在我們的小說還在遮遮掩掩“探討朦朧情感”的時候,日韓校園文學中的校園戀情似乎已經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青春期的學生閱讀小說,其實只是一個流行消費”,丁先生對這一現象的看法是,其實學生并不在乎日韓學校是否和書中描寫的一樣,而是這類小說滿足了他們這種假想的愿望。位育中學的張老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學生為什么會喜歡桀驁不馴的男主角,因為這種人物暗含的是對學校秩序的挑戰”,只有在這些書中,他們可以轉移自己對學校壓抑生活的反抗情緒。
此外,值得我們注意和思索的是,韓式校園文學流行的另一大助推力是來自影視文化的互動。正如一位學生在調查時談到的,“好的本土校園作品不是沒有,不過他們只停留在網上或者紙上。”與之對應的是,韓國好的小說總會改編成影視作品。在進入讀圖時代以后,電視和網絡的影響會讓青少年回歸傳統閱讀,因此,韓國校園小說與其說是一剎那間的風起云涌,還不如說是“哈韓”文化長期厚積薄發的一個必然結果。
不作為會給孩子留下什么
■價值觀“韓化”
一部暢銷的文學作品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價值觀的認同。日韓文化中有相當多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當它經由校園文學反過來再影響我們的學生時,已經帶有強烈的民族屬性。在韓式校園文學故事當中,男主人公大多桀驁不馴,女主角則通常平淡無奇。管燕草認為,這與整個韓國文化中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念是一致的。
■學生文風“缺鈣”
“我覺察到學生的文風在悄然變化,往好里說是越來越唯美,往不好里說則是越來越小家子氣了。”中學語文教師李老師表示,不僅是女生,男生的文章也一樣越來越讓自己看著“沒勁”。學生文風的變化是很復雜的,但有什么樣的閱讀趣味,便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寫作風格。
■校園生活迷失
“可愛淘”曾說:“我寫出了他們平時向往而又無法實現的夢想,在學習十分枯燥的情況下,他們從我的書中獲得了慰藉。”但并不是說青少年只看這種書就夠了,當我們的學生沉迷于韓式小說,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卻找不到合適的載體來宣揚,過度沉迷在對假想校園生活的向往中,這對青少年精神方面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