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在一些媽媽眼里,寶寶的一舉一動都是她們生活中的亮點,即使孩子淘氣、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也被看作是好的、理所應(yīng)當或干脆對此視而不見。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母愛的錯位誤區(qū)吧。
母愛的錯位誤區(qū)一:讓分享退居二線
小區(qū)的綠地旁,孩子和媽媽拍球,球從媽媽手里傳過來,天天沒接住,跑著去撿。就在這時他看見了正在擺弄著玩具推土機的苗苗,頓時忘了球在不遠處等他,上前一把奪過苗苗的推土機。苗苗正玩在興頭上,被這突如其來的“搶劫”嚇了一跳,一時不知所措,但瞬間就反應(yīng)過來了,生氣地對天天說:“這是我的,給我!”天天一言不發(fā),緊緊地把小推土機抱在胸前。苗苗伸手去掰天天的手,天天反而抱得更緊。苗苗媽靜靜地看著兩個孩子的爭執(zhí),看來是想讓孩子自己解決這一糾紛。苗苗無助地看看媽媽,急哭了。這時站在一旁的天天媽拿著球過來對苗苗說:“天天是弟弟,你是小姐姐,姐姐應(yīng)該讓著小弟弟是不是?天天玩一會你的車就還給你,你先玩玩他的球好不好?”看著阿姨遞過來的球,好說話的苗苗不哭了:“好吧,那他玩一會就得給我。”天天可沒苗苗這么好說話,自己的東西絕不能讓別人碰。為了不惹惱兒子,孩子媽趁他不注意,把一個小風車遞給苗苗玩。
母愛的錯位誤區(qū)二:打人也是自衛(wèi)
孩子上幼兒園的頭幾天,幾乎天天帶“傷”回來,不是胳膊被小朋友劃了一道,就是手上被抓破點皮;即便沒留下痕跡,也會向媽媽訴苦:某某小朋友今天打我了。爸爸說:“以后誰再欺負你,就告訴老師。”媽媽立刻反駁:“告訴老師有什么用?小孩子不長記性,過不了3分鐘就忘了。寶寶聽媽媽的—下次誰再打你,你也打他。”說著拿自己當“靶子”,抓著孩子的手給他示范。在媽媽的教唆下,孩子學會了打人,即便小朋友沒有動手,孩子遇事也多半是“拳頭先行”。
母愛的錯位誤區(qū)三:放大孩子的“閃失”
孩子剛學會走路,跌跌撞撞的,一時平衡沒掌握好,摔了個跟頭。孩子還沒哭,媽媽就大呼小叫著沖到孩子跟前,哄著、抱著、吹著、揉著,一邊用腳使勁踹地,替孩子出氣。經(jīng)媽媽這么一折騰,孩子反倒大放悲聲。
真是因為我們在母愛的錯位誤區(qū),才使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的失敗,才使得孩子變的并不是那么可愛,以至于影響孩子的以后。
下一篇:生活中常見的糾正粗心的誤區(q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幫助孩子學習遵守約定的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