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你的收入低于多少會沒有安全感?很多人因為工資不夠花帶來焦慮情緒,這種情況怎么辦?對于一個善于理財的人來說,可能日子過得還算順風順水。不過對于70%的人來說,工資不夠花的焦慮或多或少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兩會期間,一則“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沒有安全感”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和熱議。一些代表委員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境況和心理狀態。全國人大代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易敏利稱,中等收入群體是成熟社會的中堅力量,現在卻陷入了群體性焦慮癥。
有報告顯示,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這一龐大的群體,為生活與理想奔波經年,終于在物質財富上躋身中等收入階層,成為成熟社會的中堅力量。但面對高昂的物質生活成本,不斷貶值的銀行存款、怎么也跑不過CPI的工資收入,卻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種向底層滑落的群體焦慮。
事實上,今年兩會期間,除了“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沒有安全感”引發熱議之外,崔永元一句“月薪過萬不夠花”的實話,代表委員“10元錢能買啥”的調查,都讓人們對中等收入階層逼仄的生活、心理狀態,有了更直接的觀感。對他們來說,最讓人揪心的,是自己的財富怎樣才能跑過CPI,怎樣避免銀行存款貶值,怎樣才能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上擁有一種持續穩定的保障,怎樣才能免于因病返貧、一套房子消滅一個百萬富翁的恐懼……
一個國家有“中等收入陷阱”,一個群體也有中等收入焦慮。而要構建一個健康穩定的社會,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社會結構,從而增強中等收入群體“社會穩壓閥”的作用;也只有緩釋這個群體的焦慮,讓他們有繼續向上流動的空間,而不是徒留向下滑落的恐懼。
正如代表委員們的建言,要培育做大中等收入階層,不僅要織密社會保障網,更要從減稅、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多方面著力,讓利于民。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民眾乃至中等收入群體在社會財富初次分配中,對拿到手上的收入實在可感;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不僅覆蓋低收入群體,也要為中等收入群體兜底,用國家財政反哺民生;打破壟斷藩籬,破除既得利益堅冰,讓社會財富更公平公正地分配。
也許,面對如何緩解社會焦慮情緒、如何增強民生幸福感等諸多疑問,我們缺的從來都不是方法,而是執行下去的勇氣與擔當。只有真正站在民生福祉的角度,踐行公共責任,打破既得利益格局,還利于民,為公眾減負,群體困惑與焦慮或才能得到緩釋,一個群體乃至社會才能夠輕松前行。
下一篇:嚴重焦慮癥的后果由哪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醫生:話多的人當心躁狂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