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年的開學季,對于部分小孩子來說就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大惡魔,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患上了“開學綜合癥”,開學綜合癥的癥狀表現在容易疲乏,頭疼、注意力不易集中、睡眠障礙等等多種形式,部分學生甚至厭學厭世、逃避上學等,這種現象應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案例:孩子裝病不想上學
小曹(化名)今年剛被輔仁中學錄取。中秋小長假放假第一天,媽媽在給小曹準備帶去學校的秋衣時,小曹反復對媽媽說自己“不需要”,“不舒服”,一會兒說自己感冒了渾身沒力氣,林女士把
孩子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后說孩子沒有什么問題。可是回家后,小曹連續兩個晚上失眠,胃口也很差。曹爸爸和曹媽媽一起和小曹進行了談心。小曹這才稱自己不想上學,也不愿意住校,并開始號啕大哭,但問她不想上學具體原因,小曹卻不愿意開口。為此,曹爸爸和曹媽媽特地去市精衛中心咨詢了心理醫生。醫生表示,漫長的暑假結束后,孩子們會出現“開學焦慮癥”,尤其是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要適應新的學習任務,還要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心理壓力之大能夠理解。
記者從市精衛中心和兩家社會心理咨詢工作室了解到,開學后,患上“開學焦慮癥”的孩子不在少數,以裝病的方式逃避上學只是一個極端案例,但厭學、犯困、走神等現象并不少見。
錫城一家知名心理咨詢機構的心理治療師傅女士告訴記者,每年開學后兩個月,厭學的孩子有不少,通常父母不會帶孩子看心理咨詢師,認為這是正常情況,等到就醫時,一般已經出現胃腸道功能紊亂、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了。傅女士舉了個例子,今年升六年級的小玲開學兩天后就死活不愿意再去學校,開始父母逼迫,小玲還會服從,兩星期后,老師向家長反饋,小玲在學校不言不語,偶爾還會情緒失控,在課堂上對任課老師大吼大叫。父母也發現,每天早晨去叫小玲起床,她都在窗口發呆。“雖然父母多次和她溝通,但仍不見效。”傅女士說,后來父母帶著小玲來找她,她感覺孩子已經嚴重厭學。傅女士把父母支走后,和孩子談心,孩子才坦言,父母希望她考重點初中,所以一開學她就感覺壓力特別大,每天一到學校就透不過氣,討厭排名,討厭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甚至討厭老師。小玲說,同學們都排擠她,自己就像個多余的人,一想到去學校就是種煎熬。
現狀:開學恐懼癥患者越來越多
傅女士告訴記者:“開學焦慮癥”分為“分離型”和“適應障礙型”。“分離型”是指孩子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分離焦慮是兒童焦慮癥的一種類型,多發生于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身上。小孩子進入幼兒園,離開了親人,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從而會感到很焦慮。而對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小升初及初升高的學生來說多屬于“適應障礙型”。他們從一個壓力相對小的環境進入了一個壓力更大的環境。有些孩子在小學或初中時很優秀,是中心人物,而從小學進入初中或從初中進入高中以后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自己原本的優勢不明顯了,就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從而形成壓力,出現焦慮等癥狀。
傅女士表示,今年9月開學以后因開學恐懼癥接受輔導的孩子較多,已有十幾人就診,平均每天接診1人。開學恐懼癥之所以延遲發生,是因為學生在開學初期可能因為家長要求而壓抑不滿到學校上課,但當一段時間后,學生切實地感受到課業壓力和人際關系窘迫,學校生活確實很難適應,此時情緒反彈更大,因而造成了開學恐懼癥的延遲出現。比如小靜,就是離開家里來到學校一段時間后發現難以融入新環境而產生的焦慮恐懼。
提醒:家庭是預防焦慮最關鍵環節
“幫助孩子預防‘開學焦慮癥’需要孩子、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努力,其中家庭也是最關鍵的環節。”傅女士說,有些家庭對孩子保護過度,什么都一手包辦,讓孩子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嚴重缺乏自立能力,孩子一離開親人便很難獨自面對一些新的情況。所以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不能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對于剛到新環境學習的孩子,父母則要關心孩子在新環境認識哪些朋友、對老師的印象如何、學習上有哪些困難等。在孩子到新環境的前兩周,父母要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加強和老師、孩子的溝通,避免孩子獨自承受新環境帶來的壓力。
學生還應該有自己生活學習的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怎么做。父母要引導孩子及時宣泄對新環境不適應帶來的消極情緒。比如可以嘗試聽輕松的音樂、做適當的運動、與同學聊天等。小伙伴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節假日時,偶爾和同學好友出門走走或到郊外暢游,會對孩子身心有幫助。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里的寶貝,所以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家長的用心呵護,心理健康地調節也應該是家長關注的重點。
推薦閱讀:焦慮癥的病因追溯
下一篇:遇事自我安慰減少內心焦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6個竅門保持樂觀克服焦慮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