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李某是一個18歲的待業青年,近段時間以來,老是想著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餓了,椅子該不該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現在洗還是過一會兒再洗,見到電燈就要反復檢查開關,出了門要反復看是否上好了鎖,換衣服后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扣著腰間的皮帶,與人交往時,總害怕別人笑話自己……
其父覺得有些蹊蹺,就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根據他表現出來的癥狀及自述特征,判斷他的強迫行為主要是由其心理因素引起的。按照“心病要用心藥治”的原則,引導他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和絕對的完美主義心態,使其逐漸矯正人格,從而增強自尊心、自信心,以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癥。于是心理醫生對他說:“從現在起,你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坐椅子或沙發原來差不了多少’、‘皮帶松緊時原來就是這種感覺’、‘別人都在做自己的事,不可能顧及到我’,等等。只要堅持開導自己,你就會慢慢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強迫觀念。”
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李某自我感覺良好,以往所出現的強迫行為有了極大的改善。
李某的癥狀屬于強迫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此類患者常表現為:要求嚴格完美,容易把沖突理智化,具有強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為。這類人在平時有不安全感,過分自我克制,過分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舉止是否恰當,因此表現得特別死板、缺乏靈活性。責任感特別強,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標準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時又墨守成規。在處事方面,過于謹小慎微,常常由于過分認真而重視小節、忽視全局。因懼怕犯錯誤,遇事往往優柔寡斷,難以下定決心。于是其情感總是處于焦慮、緊張、悔恨之中,很難有輕松愉快滿意的片刻。不能平易近人,難以熱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它的形成與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父母管教過嚴,造成孩子遇事過分拘謹,生怕做錯事遭到父母懲罰,從而形成優柔寡斷的性格,并慢慢形成經常性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再如一些家庭成員過于講究衛生,也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甚至使孩子“潛移默化”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另外,幼年時期受到較強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產生相應的強迫型人格。
糾正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方法主要是施予合理的心理療法,促使其減輕和放松精神壓力。如對輕度的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可采用聽其自然、當頭棒喝法,加強意志鍛煉,消除強迫行為帶來的焦慮情緒反應。對于重癥者,則應采用認知領悟療法、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等。
事實上,無論是恐怖感還是“潔癖”等怪癖,都是強迫模式的派生物,患者只有加強認識,并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才可能盡快消除憂慮,愉快坦然地面對人生。對于強迫型人格障礙中的強迫性心理癥,其主要特點是思維上的窮思極慮,目前心理醫生傾向于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康復方式。在藥物“減壓”方面,抗抑郁藥氯丙咪嗪對控制思維反芻很有效,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同時,要引導患者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增加愛好,讓日常生活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這就是“行為減壓”。雙管齊下,康復的希望就在你的眼前。
下一篇:強迫癥:都市人的心理陷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天關門15次得了強迫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