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是什么?
分類: 強迫癥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15
閱讀 :522
所謂“強迫癥”,就是病人的許多行為和動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進行的,而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力量迫使其做出來的。
強迫癥的癥狀首先表現為強迫的觀念?;颊邔ψ鲞^的事,以致無關緊要的事,進行反復回憶,將過去的經歷,急欲回憶起來,雖然知道沒有實際意義,但無法克服不去回憶,這是強迫回憶。
患者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無誤,產生不必要的疑慮,如出門后懷疑屋門未鎖好,信寄后懷疑未貼郵票等等,疑慮使自已去核查自己做過的事,這是強迫疑慮。
患者擺脫不了和自己的認識相對立的思想的糾纏,感到苦惱。聽到別人說友好之類的話,腦子里就出現敵對念頭,這是強迫性對立思想。強迫性窮思竭慮的患者,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無效、反復思考,患者明知這種思考毫無意義,甚至荒謬,卻難以控制,如“為何人長兩條腿而不長三條腿”等。
強迫癥患者經常表現為強迫的意向和動作?;颊叱橐环N與當時意愿相反的意向所糾纏,明知不合理和不必要,卻無法擺脫,這是強迫意向。例如,一母親抱著小孩站在陽臺上出現將小孩扔下樓的想法。
當患者的手或身體接觸陌生人或陌生人用過后的東西時,不能控制地去洗手、洗滌全身,這是強迫洗滌。
另外,患者常重復向前走兩步向后退一步;或上床睡覺前,按規定的次序脫衣服,然后繞床走一圈。不這樣做就會心中不安。這是強迫性儀式動作。
□怎樣消除強迫癥的心理障礙:
得了強迫癥,首先要找明原因,以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并能夠對癥下藥。強迫癥的發生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是社會心理因素和個人的自身因素。如,學習過分緊張,家庭要求過嚴,學習困難,人際關系不良均可使學生過度焦慮,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強迫癥狀。
另外,生活中出現強烈的精神刺激,受到嚴厲批評、人格受挫、家庭爭吵、親人傷亡等,都有可能使學生緊張焦慮,反復思考,出現強迫癥狀。
個人的內部因素——人格缺陷,如膽小怕事,優柔寡斷,偏執刻板,急躁好強,內向退縮,這類性格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墨守成規,求全責備,遇事過分細致,井井有條,反復推敲,反復評價。在進入青春期前因某些誘發事件的刺激而留下的創傷性體驗,可能在進入青春期后因某些類似事件誘發強迫癥。
對強迫癥患者的治療與輔導是必要的。心理治療的方法很多。
心理疏導法:是通過解釋,要求患者對癥狀“順其自然”,采取不怕、不理和不對抗的態度,使癥狀逐漸從意識中淡化以致于消失。
行為療法:包括系統脫敏法、思維阻斷法、宣泄法、模仿學習等,這些方法對強迫癥狀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