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走出家門好幾步又回去檢查一下門鎖,把計劃書交給老板前,忍不住再看上一遍,盡管你至少已經檢查過十遍了……諸如此類的“強迫”現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實際上,強迫既能助人成功,也能毀掉生活。
加州大學的桑佳亞・薩克斯那副教授指出,在日常用語中與心理健康中,“強迫”的定義并不相同。一方面,強迫對人來說不完全是件壞事。在原始社會中,對瘟疫的擔心和反復清潔幫助我們的祖先在艱難的環境中存活了下來;在當今社會里,有強迫傾向的人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更易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威脅心理健康的“強迫癥”是指人明知道有些想法、行為毫無意義,卻又忍不住去想、去做。如果普通人覺得沒有鎖好家門,回去檢查一遍就行了,可是強迫癥患者卻會這樣想:“我確定鎖好了嗎?我聽到鎖的響聲了嗎?我是真正地聽到還是只是覺得聽到了?……”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地去檢查。
強迫行為多的人更易患強迫癥,這是一個度的掌控問題。那么,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呢?首先,積極暗示。如果常常因懷疑門沒有鎖好而反復去檢查,那么不妨在第一次鎖好門之后站在門邊,默念幾遍:“我已經鎖好門了,我可以放心離開了。”其次,自我鼓勵。在周圍醒目的位置貼上幾張紙條,紙條上寫:“我已經做得很棒了!”借此鼓勵自己沒有必要過分追求完美。第三,試著與強迫“和平共處”,帶著對不確定性的擔心,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下一篇:·強迫癥發病與遺傳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強迫心理誘發犯罪行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