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大人們看來,孩子的世界應該是單純善良的,但是他們會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有很多不良的行為,比如有很多青少年有暴力傾向,動不動就出手打人。那么,青少年暴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青少年的心理世界。
科學家找到了“暴力基因”
美國全國心理健康研究所神經學專家安德里亞斯·邁耶-林登伯格表示,沖動引發暴力的基因風險可能來自于大腦。邁耶-林登伯格領導研究小組對142名白人成年人進行了研究,這些人均遺傳有一種特殊基因的兩種常見版本,這種基因能觸發大腦分泌一元胺氧化酶A(MAOA)。這種酶控制著大腦一種重要化學物質的供應。其中一個變種會讓MAOA在大腦中活動減弱,造成5-羥色胺濃度升高。若這種“化學信使”過多,便會打亂情緒和沖動的規律。另一種基因變體會引發劇烈的MAOA活動,令5-羥色胺濃度偏離正常水平。
在邁耶-林登伯格的研究中,缺乏MAOA基因的57名男女表現出一系列神經特征,這些特征顯然會削弱一個人控制感情的能力。研究人員對這些志愿者的大腦掃描顯示,通常情況下,大腦內部結構小涉及情感控制。這種影響在男志愿者身上體現的更加突出。當同樣的志愿者在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回憶起感情經歷時,他們大腦中兩個同情感有關的結構——杏仁體和海馬狀突起——表現得異常活躍。而在一項要求其自我約束力的電腦測試中,大腦前額控制沖動的區域則不活躍。
相反,MAOA基因強的志愿者對情感輸入反應不強烈,而對與沖動控制相關的活動則反應積極??茖W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院學報》上報告稱,大腦的這些反應表明其對情感和沖動更強有力的控制。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心理學家特里·默菲特表示,受MAOA基因影響的大腦在沒有暴力行為的人群身上同樣存在差異,這就提供了“與基因決定暴力行為論調截然相反的證據。”2002年,默菲特及同事首次報告了少年時受過虐待、MAOA基因弱的人,出現暴力和違法行為幾率高的情況。
不可忽視個人與環境因素
此外,兒童發育專家也在積極探索個人和環境因素對暴力行為的影響。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肯尼思·德格領導的一項研究對來自三個中西部地區的585名男女志愿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回報敏感性(reward sensitivity),這個特性是衡量一個人對直接、積極的回饋的需要。沖動是造成這種特性的原因之一。不到半數的志愿者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回報敏感性。德格表示,志愿者在回報敏感性方面的變化會在21歲時開始顯現。21歲以前,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情感陰暗,父母經常出現暴力、犯罪和物質濫用等問題的年輕人也表現出高回報敏感性。這種模式在男孩中間尤為明顯。
在過去25年里,俄勒岡社交學習中心心理學家杰拉爾德·帕特森及其同事注意到,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極為惡劣。他們的日常交流僅限于母親要求孩子遵守某條規則或要求,而一旦孩子拒絕遵守,最終父母只好放棄。長期研究表明,這些強迫性交流會孕育兒童和成年人的好斗性。
家長們絕對不能忽視孩子的這種暴力傾向,而且要知道到底是哪些因素,會促使孩子有暴力行為和傾向,這樣才可以及時地幫助他們剎車,平時生活當中,絕對不能夠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推薦閱讀:青少年有壓力如何緩解
下一篇:青春期的孩子要多聽音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90后大學生遭遇的心理“陷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