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處于花季的少年兒童應該充滿歡笑與喜悅,但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壓力過早地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他們要面對過重的學業負擔、升學的巨大壓力,以至于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導致各種偏差或疾病的發生。但許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認為孩子身體強壯沒有什么疾病就是健康,即便學習上出現什么問題也與身體狀況無關。
其實,孩子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兩個方面,只有同時具備了健壯的體魄和健全的,才能稱得上是健康。所以,即便孩子看上去身強體壯,如果連續6個月以上出現下列情況,家長則要及時為孩子進行咨詢:
一、雖然智力正常,但存在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沖動任性、自控能力差、行為異常(如說謊、逃學、小偷小摸)等特征,則有可能屬于多動癥。這種情況以男孩子居多,一般約為女孩子的4~9倍。
二、對學校過分恐懼,想方設法找各種借口逃學,甚至拒絕上學,有的則在上學前或上學時出現心慌、頭痛、腹痛、嘔吐、尿頻等癥狀。一般多見于7~12歲的兒童。
三、每天排尿次數明顯多于同齡的正常兒童,但排尿總量不增加,尿常規檢查也沒有什么病癥,多屬于神經性尿頻。這種癥狀多發生于5歲左右的幼童。
四、對某種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動物和事物(如小動物、某個人、某類事情等)產生強烈的恐懼或緊張感,即便是安撫、勸慰、引導也不能消除這種情緒,有時雖然心中知道不必害怕,但一到特定的情境中又情不自禁,難以控制自身的害怕情緒,這是“兒童恐怖癥”的一些表現。
五、較長時間內出現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動作遲緩等,同時還存在睡眠障礙、學習成績下降、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和身體不適等癥狀。這是兒童憂郁癥的表現,多見于10~14歲的少年兒童,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疏導,程度會不斷加重,個別年齡較大的孩子在某種誘因下還會出現企圖或行為。
一旦孩子出現異常或疾患,家長應盡早帶孩子去看醫生,以免貽誤治療的良機。
在進行治療前應做好以下準備:
①了解醫生的有關情況。治療必須由專業醫生進行,否則不僅沒有效果,還會引起偏差。一般應對施治醫生是否有執業證書、從業時間及經驗等情況做比較全面的了解。
②了解醫生所采用的治療方法與手段,其復雜程度、療效及收費標準等。
③做好必要的思想準備。
一是要有適當的“期望值”,有許多問題并不是單純通過幾次治療就能解決的,且預后效果受多種因素制約,必須在相關方面配合下才能產生良好效果;
二是要懂得談話即是治療,“心病”還得“心藥”治,為醫治“心病”找病根以及尋找“心藥”,在許多情況下都要通過醫患雙方的交流來實現,所以患者要坦誠地面對醫生,將醫生所要了解的情況“和盤托出”;
三是家長應鼓勵孩子要有“征服自我”的準備,這尤其對那些問題由來已久,甚至已形成潛意識的變異的患者,更要有這方面的意識,因為治療對其來說是一次心靈的重塑,只有樹立了“征服自我”的思想,方能最終超越自己,獲得“新我”。
下一篇:“閉鎖心理”――打開心鎖樂人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絡同居因何流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