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自卑
1 “課堂上,老師請了幾位同學講述自己關于自卑的經歷,其中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從來不曾自卑,對此觀點我不敢茍同。從學的觀點來分析,自卑這一種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個人的人格中,藐視它或是設法唾棄它,恰恰是由自卑逐漸演化為狂妄自大的結果。這種人格不但比自卑的人格更低微,而且更經不起打擊,容易招惹禍患……”
(畢老師看到這里,幾乎拍案叫絕。該同學如果不是私下里潛心攻讀過學的經典著作,就是具有極好的直覺。除了最后幾句話略有些絕對化,其余都是非常有見地的。畢老師在這里抄下一段阿德勒的有關論述,同學們看看有無異曲同工之妙。
阿德勒在《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這本專著里說:“在各種顯示優越性的行為后面,我們都可以懷疑一種需要極力掩藏的自卑感。這正如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太矮,便踮著腳跟走路以便使自己顯得高大一點……他們力圖甚至強迫自己保持一種優越感。在此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更加強烈,因為其產生的情景絲毫未變,因為其根本原因依然存在,他采取的每一步都讓他更加自我欺騙,他的所有問題也會更加迫切……”)
我再把這封信的下半部引在這里。
“自卑最大的敵人就是勇于面對的人。首先必須清楚的一點是,我們大部分人都走入了一個誤區,以為承認了自卑就意味著低下甚至污穢。的確,自卑心過重,常常會毀了一個人,“事事不如人”一旦養成了習慣,人格里所有關于“奮斗”“超越”“我行”的詞匯都會被刪除。但自卑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自卑是超越他人與自我的最原始的一步。
白巖松和張越,大家都知道呢,他們年少時也曾自卑,也曾在眾人面前自慚形穢,這在他們現今豁達自信的臺風之中,又有幾人能看得出呢?
……”
(抄到這里,我想如果阿德勒老先生活在當世,可能要把這位同學收做關門弟子了。)
再來看一封信。
(畢老師為什么頻頻引用同學們的信呢?是因為覺得同學們寫的實在太好了,比畢老師寫的好多了。畢老師讀了倍受鼓舞,想必同學們看到這些鮮活的來自你們生活中的信件,更是要會心一笑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卑的侵襲越來越頻繁了。常常抱怨自己的身高不夠,外貌欠佳,接觸的人和事越多,就發掘別人或能言善辯或長袖善舞或博覽群書或筆走龍蛇,總之才華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