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近年來咨詢的人越來越多,根據所接觸的案例,我發現:在學校、家庭和孩子三方面,沒有不稱職的孩子,只有不稱職的家長和老師。”從事咨詢和治療多年的山西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彭超英下了這樣一個結論。
在彭超英所接手的咨詢案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生由于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語言傷害”,而在上造成了負面影響,甚至其中不少孩子因此患了抑郁癥 、自閉癥、強迫癥和恐怖癥等疾病,需要靠藥物進行控制治療 。彭超英說:“其實這些孩子自身都沒有錯,錯的是父母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采用的方式方法 。”
“語言傷害”學稱“貼標簽”
昨天上午,彭超英接到一個高二男生的電話:“過幾天就開學了,我不想去上學。上學期沒考好,我怕一開學老師就罵我。”最近這半個月,像電話中那位高中生一樣,去找彭超英咨詢的中小學生逐漸增多。
“他們中有些是因為假期里玩過了頭,收不回心不想上學,但絕大多數還是因為害怕老師批評指責,而對學校產生了恐懼。”彭超英說,老師們言語上過激的批評,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正日益嚴重。
盡管現在一直提倡鼓勵式教育,要多贊揚學生。“但仍然有一部分老師抓住學生的缺點后,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情上升到人品人格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批評。”在彭超英碰到的案例中,這樣的老師和挨罵的學生有很多。“像你這樣的學生,將來肯定沒出息!”“你這個樣子還想上大學?做夢去吧!”“你要再這樣,以后就別來學校了!”“沒人會喜歡你,大家都討厭你!”從老師口中說出的這些話,像刺一樣一根根扎在挨罵的學生心里。
山西醫科大學應用學碩士郭秀麗稱,這種老師當眾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措辭過 1
下一篇:把勤奮作為生活習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生入學過好“三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