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高考臨近,不少考生家長比孩子還緊張,患上了“考前焦慮綜合征”。記者近日從一些心理咨詢中心了解到,由于不少考生父母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考試上,出現了焦慮煩躁、寢食難安等癥狀。專家支招,接受孩子的學習狀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雖然張先生的兒子就讀于重點中學,成績也并不算差,可是由于從小貪玩,因此動不動就看電視。由于覺得孩子備考不專心,因此他決定管住孩子,把他時刻放在自己的“視線范圍之內”。送杯牛奶、遞個蘋果……張先生開始不停地敲孩子的房門前去監視,“發展到最后大約每過四五分鐘就要去一次,覺得自己快得強迫癥了,有時候甚至徹夜不眠?!?/P>
為了孩子高考而焦慮不已,孩子沒事自己卻率先患上“心病”,張先生并非個例。記者從該中心了解到,每每因孩子參加中、高考,而自己心理異樣并前來咨詢的家長不下五六位。一位心事重重的家長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原來成績一直不錯,可是在最后一次模擬考中數學成績只考了45分,“眼看女兒復習得那么辛苦,自己實在不忍心再去說她什么了”。由于擔心,又怕逼女兒太緊會使她受不了,王先生只能一切自己扛,把擔憂全都埋在心里。不料這樣自己的壓力卻越來越大,日漸變得焦慮煩躁。怕再這樣下去自己精神會垮掉,王先生只能偷偷去找心理醫生傾訴。
“其實家長可以采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表達對孩子高考的關心。”心理咨詢專家介紹,從前來咨詢的家長看,出現“心病”無非兩種:一是孩子自身很緊張,家長跟著方寸大亂;更多的卻是因為考生自己對考試不太在意,使家長變得焦慮?!爱吘辜议L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希望”。
心理專家提醒說,家長太過嘮叨或者過分焦慮,不僅有害自身,多少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專家建議家長采用“三步心理治療法”,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學習的狀態和習慣不是一時就能扭轉過來的”這個現實,以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恰當的調試;其次家長可以扮演孩子的“高考助手”,幫忙搜集信息和資料,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創造一個舒適的復習環境,而不應該過多地嘮叨和啰嗦。最后,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激發孩子樹立信心,努力爭取考出最好的水平和成績。
下一篇:對待高考家長要有平常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在考生前“五要”“五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