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大多數獨生子女身邊圍繞的是一群大人,他們交往的圈子里只有為他們服務的父母及其他親人,因此需要朋友,當他們到三、四歲時,需要生活在一個有小伙伴的團體。只有這樣,才不致對外界社會感到陌生和恐懼。但是,有些父母雖然開始讓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如上幼兒園,卻往往有意無意地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當然,這些父母的用心良苦,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等等。
廣東惠陽縣的一位女孩說—— 我的父母很怪,他們對我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干脆免談。你瞧,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我還能有朋友嗎?
一次歷史考試結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卻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我真受不了媽媽這種詢問的態度,但我沒有別的辦法,因為在他們眼里,我已經是個心里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還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那天,他們說想到我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父母將會怎樣為難我,可我還是帶他們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們說,要他們對我父母說他們是我的同學,是來找我借書的。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還好,父母還算給我留面子,沒有當時把他們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我的小屋里來看看,其實他是來監視我們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別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我把他們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著臉問我:“他們是干什么的?”我說是我的同學。他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我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么把他們招引來了?”我當時就忍無可忍,什么叫“招引”啊?爸爸為什么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那一天,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上床睡覺的。
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里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也許,您的家庭中沒有這“比較過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伙伴交往的機會?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需要在與伙伴們的交往,需要有自己的朋友。
下一篇:小小年紀亦心煩 動輒長吁又短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夏令營成為“需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