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5-02
閱讀 :305
有抑郁癥這一本世紀十大疾病之一癥狀的學生占18%———44%。這個癥狀表現為過度苦悶,感到前途渺茫、經常責怪嘲笑自己、特別容易哭泣、無精打采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等等。這些狀況都不容忽視。另一個出問題比較多的癥狀是適應不良,表現為不喜歡參加校內的課外活動,不適應現在的學校生活,看不慣現在的社會風氣,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家里的生活環境等等。
除此以外,中學生還有好多表現直接或間接地說明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過分地與人爭論、抬杠,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這就是偏執;還有些同學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大叫大嚷、亂摔東西;人際關系處理不好、過分地緊張與敏感;有時候很焦慮、心神不定;對老師父母和同學忽冷忽熱,學習的勁頭忽高忽低;感覺學習壓力特別大,一提及上學考試就特別討厭;常常對成績好過自己的同學不服氣,心理不平衡等等。雖然這些行為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許多孩子身上確實存在著,甚至很嚴重。
造成中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學生自身身心發展的影響外,家庭環境、生活環境、學校的教育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些教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特殊的環境使他們從小養成了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而這一代孩子的父母也大多趕上了文革,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致使他們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過高的期望值給孩子造成了很大壓力。同時,他們也認為教師應該有良好的素質,因為這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當然,有不健康傾向的孩子也用不著害怕或者驚慌失措,應該端正態度,在生活中慢慢改善人際關系,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多聽聽感人肺腑的故事,多看看哲理深刻的書。閑暇的時候去郊外走走,休息的時候幫媽媽干點兒家務活。在學習上既要樹立遠大理想,又要有具體的學習目標;要磨煉意志、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對自己說:“ican!”相信明天永遠是美好的。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不妨到心理醫生那里尋求幫助。試試看,健康定能回到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