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畢竟是孩子,誰在小時候不調皮不犯錯呢?做父母的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只會說不那可是不行的,只說不孩子不能理解也不會記住教訓,反而讓孩子覺得你對他處處不滿,不喜歡他,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所以對孩子說不要學會用以下的積極方法。
1.用“可以”取代“不行”。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么會拒絕自己的要求。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說:“晚飯前不準吃糖”,那么只會導致孩子怒氣沖天。如果父母說:“可以,飯后我會給你吃糖,現在咱們先吃一個蘋果吧”,這種表達方式,孩子會樂于接受。
2.耐心解釋說出感受。要向孩子耐心解釋,家長為什么不喜歡他的行為。比如,當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飯桌的時候,家長可以說:“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這會讓我很傷心。別敲了,好不好?”跟小家伙講道理似乎是徒勞之舉,但是的確會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他所做的影響了別人,要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3.讓孩子二選一。給孩子選擇機會,會讓小家伙感覺自己有“權力”控制局面。鼓勵1—3歲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選擇,有助培養其獨立性。但是選項不宜過多,對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而言,“二選一”即可。比如,“在家里只能滾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選擇哪個?”
4.親自示范并告訴孩子。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惱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還有啥別的事情可做。這時,父母最好能給予示范并告訴孩子怎樣做更好。比如,2歲的亨利老是愛戳小妹妹,家長可以告訴亨利,“親親妹妹”或類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教育小孩子就一定要講究方法,畢竟孩子對一些事情都不理解缺乏判斷能力,我們做父母的就一定要替孩子判斷,然后在教孩子其中的道理,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做的事。若只是一味的說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也是不可取的。
下一篇:家長要學會 正確的獎勵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溝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