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為了“技術”“娛樂”與“尋找精神寄托”
楊鵬(作家)
“上網族”我覺得至少應當分三類,一類是“技術派”,一類是“娛樂派”,一類是“精神寄托派”。
“技術派”是指以研究電腦相關知識、提高個人電腦技術為目的的一類人。這一族的數量可能會少一些,他們之所以上網成癮,是因為他們總想擁有比別人技高一籌的電腦使用能力,如編程、使用軟件、做網站、做FLASH等。因為電腦和網絡知識更新換代太快,他們總有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斷地和電腦和互聯網技術一起自我升級。這一類人非常可敬,他們將是中國未來科技的精英人物。
另一類是“娛樂派”,這一類人純粹是為了玩。比如玩游戲、玩網游、看電影、聽MP3等。有的陷得太深,難以自拔。
還有一類則是“精神寄托派”,這一類人往往與現實格格不入,電腦與互聯網成為精神寄托的一種載體,成為他們尋找另一個自我的橋梁。他們的主要表現是:通過QQ或聊天室聊天,找到一個或N個可以傾訴的異性網友,然后無節制地通過網絡投入情感。他們最易陷入“網戀”之中。對待大學生網蟲,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引導,讓他們意識到網絡之外還有另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引發他們對真實世界的愛、關注以及熱情。
為了跟上某種流行
葛春清(大學教師)
我的學生里或輕或重有網癮的人不在少數,網絡對這些還不太具有自制力的年輕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常見的上癮現象就是游戲和聊天。我的學生中有一天連續十個小時不吃不喝和人聊天的,也有整夜不睡覺打“傳奇”的。問題是這些網絡聊天和游戲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文化和流行的趨勢,如果你不知道網絡聊天的那些暗語和最近流行的網絡游戲就會被身邊的同齡朋友所不屑。我相信沒有幾個孩子能夠抵擋這種壓力。所以要戒除一些孩子身上的網癮,絕對不是靠一些個案的處理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引導未成年群體的價值觀,引導他們更加重視網絡的信息收集和積極互動功能,而不是純粹的娛樂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他們回歸現實社會。
為了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王強(復員軍人)
我復員待業兩年了。這兩年是我人生中最空虛迷茫的時期。當兵時的價值感與榮耀感忽然就不見了,雖然每天還穿著一身舊軍裝,但是沒人再當我是軍人,我自己也知道我不再是。我經常做夢夢見自己在戰場上英勇拼殺,醒來后的現實令我心痛。直到我在網吧里遇到“傳奇”,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但是同樣的,游戲結束的時候,一如夢醒的剎那,我深知自己無法逃避。
為了排解孤獨
蔡淑華(中學教師)
有一些學生,由于成績、性格、長相、家庭等方面原因,在同學里難以獲得認同,容易產生挫敗感。出于一種代償,他(她)會把自己想像成另一種形象,即女生希望自己美貌與智慧并存,男生希望自己高大威猛,無所不能。網絡提供的虛擬空間正好滿足了這部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圓了他們的夢,所以他們格外迷戀網絡,以至不能自拔。
為了尋找精神寄托
宋海燕(大學生)
對于那些確實因為上網不可自拔的同學,老師和家長應該尊重他們,和他們平等地溝通,可以鼓勵他們減少每天上網的時間,多做一些其他的課外活動,轉移注意力,慢慢地他們自己就會改變。相反,老師和家長如果因此如臨大敵,處處監視和強硬規定他們完全不許上網,肯定會適得其反,反而迫使他們越來越從網絡中尋找精神寄托了。
為了滿足內心需求
肖俊(大學老師)
我當過幾個班的輔導員。這幾年,每個班都有那么幾個學生沉在游戲里不能自拔。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大學學習對他們缺乏威懾力,很多情況下,上不上課沒關系,到最后考試突擊一下,一樣能過關,學生自然不重視課堂學習,玩兒游戲逃課也沒人管,缺乏約束力的大學生自然就容易在游戲里放任自流;二是網絡游戲的設計抓住了大學生的弱點,渴望成功,渴望被崇拜,但現實的大學生活并不能滿足他們這些幻想。
下一篇:孩子,你曾感到過后悔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對網絡依賴者進行心理干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