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互聯網是一個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它把現代科學技術與各種信息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人們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最新技術與成果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力。互聯網的靈魂在于交互,溝通無限是網絡的本質。網絡自身的虛擬性給了我們足夠的想象和發揮空間,網絡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網絡正以無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廣度對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近年來國際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特別快,其網民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2年6月底,我國上網用戶人數約有4580萬人,其中56%的互聯網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另外一些調查表明,在大中城市中,接觸過網絡的青少年人數占青少年總人數的70-90%。 青少年正處于發展的“斷乳期”、“危險期”和“關鍵期”,網絡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更為直接、激烈和深刻。正如伯頓所說:“凡上帝有一座廟宇的地方,魔鬼也會有一座禮拜堂。”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很多樂趣與益處,但由于網絡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處,加上網絡管理、網絡道德的有待規范,網絡對青少年的健康帶來的負面作用日漸凸現。因此,關于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能片面認識,要一分為二地分
一、網絡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1、在平等、自由中發展自我。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青少年在家師長面前總是一個受支配、被管理、受限制的對象,較少受到平等對待。而在網上,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歡迎,主要取決于你是否有個性,有想法或者你的話語是否吸引人。在網上,你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一般來說不用擔心會帶來什么懲罰。在這里,青少年不必壓抑個性,可以讓個性與潛力得到更多的發揮。2、借助宣泄,調整不良情緒。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獨立性與自尊心的發展,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較為敏感,情緒體驗極具兩極性且不穩定,可是他們已不再像小學生、幼兒那樣事無巨細地將情緒體驗加以表現,他們往往表現得更為“深沉”,將更多的興奮和悲怒隱藏于內心深處。網絡為青少年情緒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與空間。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將你的不滿、委屈、挫折、悲傷一吐而快,可以在網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為你出謀劃策,而你不用擔心被身邊的人嘲笑、譏諷。傾訴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網上的傾訴又保證了傾訴的安全感和隱私性。在網絡上他們可以盡情分享快樂,毫無顧忌地宣泄悲憤,從而緩解情緒壓力。此外互聯網的匿名性特點為青少年之間的情感互助、情感體驗、“朋輩咨詢”、“同輩教育”、“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健康。 比如你可以在游戲或者聊天室里編造一個假身份,從而嘗試不同的生活,嘗試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對體驗他人情感起到促進作用。3、擴大人際交往,增加情感交流。網絡為青少年體驗他人感受、進行雙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際關系的形成方面,網絡縮短了青少年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擴大了人際交往圈子。人際溝通的時效性、便利性提高,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交往是個體社會化與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青少年階段是個體交往需要非常強烈的時期。正如學家科恩認為:“青少年在發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對友伴親密程度的增強,友伴交往的選擇性和穩定性也同時有了飛躍性的增長。”但同時,青少年的獨立欲望和自尊心都明顯增強,內心世界不愿輕易向他人袒露,在發展上呈現出“閉鎖性”的特點。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則,他們寧愿“痛苦”也不愿敞開心扉。而網絡中通過互發電子郵件或聊天、在線游戲等手段進行交往,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身份、年齡甚至性別等特征,使交往雙方避開了在現實中面對面的壓力,從而可以暢所欲言,既滿足了他們因閉鎖而產生的煩惱的宣泄,也滿足了其交友的需要。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學習上,在人際交往時經常遇到阻礙與困惑,由于種種原因,青少年和父母的關系也多不融洽,而青少年在網絡中結交朋友,可以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滿足感。 4、從多種途徑獲得成功,培養自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成功,不僅需要付出代價,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環境。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中認為制約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機遇的占到了總數的30.49%。網絡為這種期望與現實的沖突提供了一種緩沖的方式,虛擬世界獲得成功的機會遠遠高于現實生活,而且這種虛擬世界的成功是虛假的,并沒有占用實際的資源,特別是在網絡的游戲與聊天活動中,青年更能充分體驗這種成功的喜悅。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游戲已經不同于以往的電子游戲,它既沒有確定的程序,也不是個人與計算機的對戰,而是網絡中不同個人所支配的替身所進行的比賽。如果游戲獲得了成功,就可以較好地滿足個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敗了,也可以重新開始,甚至重新尋找替身以求獲得成功。在網上,成功的相對性與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著尚未成功的青年人。青少年愛幻想,他們在游戲過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強本領的非凡人物去完成“偉大”使命,從而獲得成就感。一些在學習等方面處于劣勢的學生從網絡中發現自己勝過他人的一面,從而走出自卑的陰影,提高了自信心。5、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和幫助指導。青少年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加之互聯網上信息無所不包,且呈現方式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而許多青少年經常訪問大量網站以獲取各種信息。互聯網上的健康站點對普及健康知識,提供專業援助具有極大的意義。網站所提供的知識、測量、治療、訪客--專家互動問答等內容,對青少年掌握健康知識、進行健康狀況自測和網絡方式的咨詢與輔導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網絡上的健康知識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互動性強,可以很好地吸引青少年。網絡輔導不受時空限制、操作方便、簡潔,能及時有效地發揮作用,另外它的隱密性強,青少年可以放心大膽地有針對性地去了解自己關心的問題。
二、網絡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1、責任心降低、逃避現實。網絡上活動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虛擬性,虛擬空間既為網上行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給不正當、不道德的行為披上了虛擬的外衣,從而造成網絡社會虛假信息的泛濫及不道德行為的發生。由于網絡道德體系尚處于建構和規范之中,網絡社會本身很難讓青少年網民“獨善其身、獨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識的淡薄,就很容易產生網絡“自由”、無所限制、為所欲為的感覺和沖動,進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惡意侮辱,人身攻擊,網上“多角戀愛”,“黑客”攻擊等行為。上網者中,有26.32%的人認為網絡中間沒有真實,超過一半的人采用匿名方式來拒絕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只要沒有暴露真實身份,也就沒有人來追究責任。匿名效應使得個人能夠放手地在網絡中創造自己的事業,即使出現了嚴重的失誤,也不會有個人的責任。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個體同他人和社會的真實互動減少必然導致青少年責任感的缺失。在虛擬的現實中青少年缺乏真實情感的體驗、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自我中心,同時不負責任的態度以及撒謊、欺騙行為可能使青少年傾向于無端作惡、厭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卜衛認為 “網絡成癮者”大多在現實生活中不太成功,比如說學習成績差、家庭關系有一點麻煩或跟老師的關系比較緊張。在網上,他覺得能夠控制事情的變化,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他無法控制的東西,比如學習、考試、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對待等,在現實中不易改變,但在虛擬世界中可以有這樣的控制。據一組針對1.7萬網民的調查顯示,10%的人一段時間不上網就會有空虛感,更有高達30%的人承認上網已成為逃避現實的重要手段。 2、自我認同的失敗。網絡是一個交往的平臺,也是一個交往的屏障。它為人類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沒有約束的空間,同時又掩蓋了“網絡人”的真實身份。“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網民的口頭禪反映了網上交際的主要特點:你不僅可以匿名,而且還可以隱匿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在網上,你可以是另一個“我”。因此,網民的自我系統中至少存在三種自我,即“主觀自我”(自我評價中的我)、“網上的我”、“網下的我”。這三個“我”相互交織,相互沖突。“網上的我”英俊瀟灑,“網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么樣的?在網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網下,我是每天被教師批評的差學生,我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網絡為性格內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但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網下”變得更加內向和自我閉鎖。青少年在網絡中常會產生這樣的追問和困惑:我是誰?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網上”和“網下”的自我錯位,結果會可能導致自我認同的失敗。網絡在整合世界的同時,卻也有可能在分裂和肢解網民的自我性格結構。3、情感問題。通過網絡可以擴大人際關系的范圍,復雜的人際關系會引發青少年一系列感情糾葛,如、多角戀愛、膚淺和短暫的友誼喪失等。一晃即逝的情感停留,匆忙的感情投入和情感回應不穩定等還會使青少年產生情感廉價的。網上(尤其是聊天室)什么人都有,稍不留神就會“網罵”及身,青少年承受力較不成熟,卻又好勝,如果和那些“網罵”計較起來就會“肝火上升”,于健康成長不利。 網絡也是一個社會,在這樣一個虛擬的社會里,人們都是以符號的形式出現,加之網絡高度的自由性,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對網友很難充分了解,僅能從只言片語中猜測對方的情況,有些青少年不能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很容易交錯網友,以致發生不堪設想的后果。4、人際關系障礙。斯坦福大學的諾曼尼教授曾提出疑問:國際互聯網會不會制造一個充滿孤獨者的世界?這個疑問并非杞人憂天,現在網民中已經出現了網絡孤獨癥、網絡成癮癥、人際信任危機等問題。網上交友是青少年目前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即使網絡能夠使青少年學會在網上與更多的人進行信息交流,也不能代替最直接的人際生活體驗,因為直接交流的方式比網上交流更復雜、更有人情味。因為網絡的虛擬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機器的阻隔,這種交往去除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帶有“去社會化”的特征,與真實社會情境相去甚遠。 而且,網絡上的交往范圍大多只限于同輩的交往,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社會互動較少,代際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一些青少年過分迷戀在網上建立的友誼或或與其他異性的交往,并用這些關系取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中國現代社會中,大多數青少年是獨生子女,本來就缺乏與人溝通的機會,如果再沉迷于網絡游戲,就會更加自我封閉,甚至導致障礙。在網絡環境中,學生的交際行為往往是在“虛擬”世界中發生的,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面對面、實在真實的交往,而是“人-機式”交往。這種交往關系的發展將影響和改變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方式,導致他們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系,而偏重于“人-機”對話式網上虛擬交往,產生人際關系的冷漠、人際情感萎縮,人際距離疏遠,從而造成新的人際關系的障礙。5、人格障礙。科學家一組最新統計數字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目前全球2億多網民中,約有1140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網絡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這部分人在其樂無窮的網上沖浪體驗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網絡的依賴,時間越長,人格扭曲程度越大,進而產生各種人格障礙,如攻擊型人格障礙、退縮型人格障礙、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崇尚主體性和個性張揚的社會,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得到發揮,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性的優化,相反或許還會滋長人性中的劣根性,并可能給學生帶來“人性異化”,尤其對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寬容度差的青少年所產生的消極影響較大。面對虛擬世界中信息污染、信息過剩、信息欺騙、色情引誘等現狀,青少年若不能自制,就會沉迷其中,導致失去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的參與意識,從而形成緘默、孤僻、冷漠、緊張、不合群、暴力、謊言、缺乏責任感和欺詐等,進而導致“數字化”人格障礙。青少年處于性意識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時常被性意識和性沖動所困擾,再加上當前獲得正確性知識和的渠道不通暢,我國滯后,青少年往往對性充滿了強烈的好奇。據不完全統計,互聯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并且網絡技術使這些色情內容能在我們不經意間出現,青少年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這些信息。因為他們意志發展上自制力還不成熟,即便知道瀏覽黃色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也還是沉迷于此,從而達到的滿足。在這種驅使下,青少年極易受不健康網站和游戲的誘惑而不能自拔,發展下去有可能誘發障礙。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亙古不變的真理,網絡作為現代科技的結晶和信息社會的新生兒,同樣具有這種雙面的特征。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網是必然的趨勢。網絡以它高效便捷的技術優勢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又把其負面影響表現的淋漓盡致,網絡高度的開放性與信息的混雜性使自制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無法控制自己網上的言行,伴隨網上不良信息的誘惑,青少年的逐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更好地運用互聯網這一新手段,一方面發揮網絡的時效性強、影響力和覆蓋面大的優點,增強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一方面要注意減少或消除網絡對青少年健康的負面影響,使其更好地服務青少年,引導青少年利用互聯網學習科學知識和進行健康的娛樂,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對待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
>>>
下一篇:ADHD 兒童和網絡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暑假兒童迷上網 心理病翻番 親子交流很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