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都知道一個規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的確,這個道理是被生活實踐所證實了的,同時在我們的心理中也有體現。在心理專家的研究過程中,反現了兩種心理效應與量有關,即“增減效應”和“超限效應”。了解這了兩種效應,將使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活動。
心理規律一: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增減效應”和“超速效應”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規律,反映了人們在量的變化下人們的心理反應。真正的理解這兩種心理效應,把握這兩種心理規律,將使我們更好的保持自己身心健康。健康的身心是我們享受生活的前提,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身體,我們才能快樂的享受生活的美好!
下一篇:家庭式心理交流活動備受現代白領青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強顏歡笑有害身心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