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經歷,那就是只要自己一上臺發言,就會感到非常的緊張,然后就是結巴,或者出現各種洋相。那么怎么樣才能夠讓自己可以解決掉發言過分緊張的這種癥狀呢?看看下面的方法吧。
有研究發現,怕當眾講話的人比“怕死”的人還多。演講時為何會焦慮,美國心理學大師艾爾伯特·埃利斯早有答案。他認為,任何焦慮都可分為3種:自我焦慮、不適焦慮和對焦慮的焦慮。拿演講時的焦慮說明,自我焦慮是指當事人在潛意識中要求自己表現完美,卻給了自己巨大壓力。此時,不妨把一年的成績列出來,告訴自己已經很優秀了,總結發言不過是呈現成果。不再賦予演講那么高的價值,就能降低自我焦慮。
發言中臉紅、心跳加速、聲音發抖等,是因為產生了不適焦慮。但實際是因為我們自己夸大了這些生理反應,從而影響了演講。這時可運用日本心理學大師森田正馬的“帶著癥狀去生活”理念,告訴自己:臉紅就讓它紅吧,語速快就快吧,把該說的說完就好。對自己的緊張不那么在意,也就感受不到焦慮了。
最后還要放下“對焦慮的焦慮”。有句話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焦慮也是一樣。其實人人演講時都會焦慮,但有的人把焦慮的后果無限放大,讓自己崩潰。可通過周詳的準備(如試講、請親友提建議等)、回憶過去成功演講的經驗等緩解這類焦慮。準備越充分,不合理的想象就越少,越能平靜發言。
發言緊張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表現,但是要是過分的緊張,每一次都是語無倫次的話,那么就需要警惕是不是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然后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狀態,這樣才能夠然自己可以擺脫這種現象的出現。
下一篇:完美主義心理 不切實際不可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解析暗藏在幸福背后的三個秘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