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北島的這首一字詩仿佛在說:生活是張網;只要在這網上,我們必然會與他人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我們便永遠離不開他人。時隔多年,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發生了巨大的心理變化,但是這個比喻仍然恰如其分。即使選擇當一個窩在家里捧著書本或抱著電腦上網、玩游戲的“宅男宅女”,我們都在不斷接收來自他人的信息。
“關系網”曾經被認為是貶義詞,仿佛人際交往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今天,我們相信,人有溫暖、親近、和他人交流和溝通的需要,人際交往本身就是目的,是我們作為人的基本歸屬需要。
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個人主義,但人們對人際交往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每個人都想自主地構建自我、實現自我,但我們渴望自由的同時,我們渴望與他人發生聯系的欲望也在膨脹。”社會學家吉恩-克勞德·考夫曼分析說:“這造成了人際關系的復雜化。曾經,我們只有家人、朋友和愛人這很少的感情投資對象。”
帶給我們安全感
人際關系的這種復雜化源于人們對一個更易融入、更加寬廣的世界的向往,但同時這個世界也更加不穩定。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不會離婚,沒有哪份工作是鐵飯碗。“因此,必須要同時對多種關系進行投資,在自己周圍編織起一張保護網。”社會心理學家多米尼克·皮卡迪解釋說:“今天,誰都知道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于是,我們的日程安排總是要兼顧各種關系。一定要花時間與愛人、家人在一起,也要不時與新朋友、同事聚會,還要時常與老朋友聯絡;和老同學追憶當年的美好時光,也想學個MBA擴展新的同學資源;兼顧那些在社交領域、職場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是必要的,抽時間參加環保組織也是應該的;得留出點時間來健身、運動,還要和女友們一起愉快地逛逛商店……
人性是無限豐富的,人際關系也是無限可塑的。追求實用、多樣化的人際關系,表明人們希望滿足多方面需求、開發個性的多面性。在發展多重人際關系的同時,我們仿佛更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了。
34歲的方芳決定通過擴展人際關系給自己的婚姻生活注入新鮮空氣。“我定期參加一些心理工作坊,既可以使我避免把自己的煩惱轉嫁給我丈夫,還可以結識許多與眾不同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我學會用另一種方式認識自己。”
質量重于數量
與父輩相比,我們的交際面更廣了,認識的人也更多了。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很多也許只能算是工作關系;打開MSN,看著上面數以百計的小人兒,有幾位是可以進行情感交流的朋友?手里握著一大堆名片,可是其中恐怕有一半不會再見面。我們與多數朋友的交往頻率并不高,嘴上雖稱“哥們兒姐們兒”,但自己心里也不敢說這關系是不是經得起考驗。
朋友多肯定是好事,但是為什么當我們擁有了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網絡,還是不滿足,還是會感到孤獨?也許,僅僅交往人數增加并不能讓我們獲得充實的人際關系。就人際關系而言,質量重于數量。當擁有一定人際網,也許就應該轉而發展更為深厚、高質量的關系。
我們能否真正投入其中?
實用且多樣化的人際關系也帶來一個問題:當我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在人際網中挑挑揀揀時,我們能否真正投入其中?
現在人們只需輕點鼠標,就能交到朋友,找到愛情,與人分享夢想、激情和問題。但是,心理分析學家米高·本尼賽戈指出:“在互聯網上,人們能夠及時交流,卻未必能在其中建立起真正的聯系。因為在這個自戀主義盛行的社會中,人們其實是在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
就連和老朋友的交往也總是以試探性的“最近忙嗎”開頭。總覺得他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生怕自己打擾了對方,有開心的事想一起分享時如此;遇到困擾需要分擔時更是如此。為了不打擾、不傷害到對方,便選擇保持距離的交往方式,以為這是對對方體貼的表現。實際上,這何嘗不是我們不自信,不信任他人,害怕受到傷害的表現?
在吉恩-克勞德·考夫曼看來,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伴隨著某種以害怕承諾和渴望控制為特征的謹小慎微的心態。“人們希望和他人建立聯系,但卻不愿被這種關系所束縛。聯系建立的越多,人們越不愿真正投入其中。要想使自己被他人環繞,既要懂得如何選擇、組織和把握自己的人際網,同時也要使自己投入其中,并對他人付出信任。”
交流給人帶來滿足感
那么,怎樣選擇積極有益的人際關系呢?多米尼克·皮卡迪特別指出一條:親近那些既與自己相似又能與自己互補的人。“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關系,不僅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同時必須建立在交流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在交流中,人們才能豐富自我,才能真正建立起聯系。”
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凱岑特-米哈伊寫道:“一種有益的關系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我’的目標與他人的目標必須能夠兼容;第二,雙方都愿意為達成對方的目標而作出努力。”
慷慨的為人和清醒的頭腦之所以能造就良好的人際關系,正是因為它把相似和相異的人連結起來。
(梁子豪)
下一篇:調整心理 安全度過“更年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揭秘善變女人的15個心理秘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