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次給兒子買回去新式玩具,我們家快70歲的老太太倒是玩得最起勁!”“我老爸一把年紀了,跟年輕的‘數碼達人’有得一拼,拼音都沒學好,非逼我教他發短信。現在又催我買新電腦,好把現在的這臺淘汰給他。”對愛嘗新、玩心大的老父母,許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老人的形象似乎應該是保守、穩重的,為什么生活中竟有這么多的老小孩呢?
北京安定醫院心理科醫生西英俊認為,“三高”,即心理健康程度高、物質生活水平高、精神生活水平高,是老人玩心大的前提條件。老人心態積極健康,一大表現就是保持良好的社會學習能力,對新信息有濃厚的興趣。而現代物質生活的方便和豐富,也讓老人們更有可能從日常家務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有時間、有條件去“玩”。另外,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環境好,也是愛玩老人的一大特點。“當然,這與個人的性格和愛好也有關系。”
而在心理深層方面,西英俊認為,對衰老焦慮的補償心理也在起作用。隨著身體機能的衰弱、社會地位的改變、生活圈子的縮小,老年群體普遍有一種力不從心、與社會脫節的感覺,他們渴望參與和享受現代生活、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尊重和認同的需要卻又依然強烈。許多人因此焦慮、憂傷,感嘆自己“沒趕上好時候”。為了取得身心平衡,心理上就產生一種補償機制,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與社會的發展同步。
“重要的是,大眾對老人玩心大表現出的不解,折射出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負面的老年人形象。”西英俊指出。年齡歧視其實比人們以為的普遍得多,只是更為隱蔽,通常表現為對老人形象的偏見,認為他們體弱多病、昏聵無用。其實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5%住在醫院,而且近十年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比例一直在下降。而老年人心理能力的喪失,有3/4是出于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而非醫學方面,他們知覺、記憶、運算速度等這些流體智力雖然下降,但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等晶體智力遠勝于年輕人。多位心理學家也證明,老人對能力的自我評價,比一般人所想的要正面得多。“守舊的不是老人,而是我們對老人的看法。”
另外,這一現象也突顯出老年群體生活寂寞、心理需求缺乏足夠關注的現狀。西方文化個人主義盛行,老人們能自得其樂,市場上大致有30%的玩具是專為老年人設計開發的。而中國老人的心理滿足更多來自于人際關系,現在子女的陪伴少了,休閑生活的豐富程度沒有得到重視,自然看到新鮮玩意都感興趣。因此,子女除了理解和支持父母的愛玩之心,還應該打心里相信他們的學習能力、肯定他們的智慧和經驗,多給他們提供這樣“玩新鮮”的機會,教他們使用、與他們交流心得,讓他們的人際和心理需要都得到滿足。
(梁子豪)
下一篇:你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房價高企重挫“重男輕女”思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