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個性好,其實,直木做梁、物盡其用才能各得其所。
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個性好,其實,直木做梁、物盡其用才能各得其所。俄國心理學家尼占拉·納里岑對此打了有趣的比方:“一個身高兩米的人在潛艇里工作,他只能往潛艇里面爬行。最后此人要求外科醫生把他的腿鋸掉一段,否則工作太不方便了……”一個令人羨慕的高個子,因為沒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優勢變成了劣勢。
大志家和豐豐家是門對門的鄰居,兩個孩子同在一個幼兒園上學,豐豐做事心靜,學什么都快,業余時間還學拉小提琴;大志愛運動,喜歡玩打仗的游戲,愛看武俠片。大志媽媽常拿豐豐的沉靜好學“教育”大志,并把大志關在家中,以培養他的“靜心”。大志媽媽還在業余時間讓他學彈電子琴。大半年過去了,大志依然故我,別說彈一個像樣的曲子,就連一個調都彈不準,氣得媽媽整天跟他嚷嚷:“你要是能像豐豐那樣好學上進,就好了!”
大志媽媽抱怨大志不像豐豐那樣好學安靜,是否家長自己也應換一副眼鏡看孩子呢?
其實,無論孩子好動還是好靜,內向還是外向,對孩子來說并無好壞。在一個社會人群中,需要不同個性的人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但我們的社會有時卻只會認同某些性格特征,相對排斥另一些性格特征,我們的父母便會為孩子的某一性格特征擔心。
如果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不好,對自己不接納、不喜歡,由此產生的自我沖突,會伴隨著自我缺陷感。因此,讓孩子快樂地“做”自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下一篇:哪些游戲讓孩子更有幽默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令女人難以忍受的小氣男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