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到底什么是幸福?最近在多家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老大的幸福》就在試圖解答這個問題。憨厚老實的足療師老大在東北小城過著簡單快樂的生活,幾個自以為生活幸福、事業成功的弟弟妹妹要幫大哥換一個活法,極力安排他來到北京尋找“幸福”。在北京,老大目睹了房地產大亨二弟、官迷三弟、房奴四弟、“股瘋”小五的種種現實生活,并以自己樂觀的天性,陪伴弟妹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幫助他們找到了幸福。
“生活好了,幸福少了”
事實上,五兄妹的生活是現實中很多人的人生縮影。“生活好了、幸福少了”是許多人對當下生活的評價。接連幾次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荷蘭伊拉斯謨大學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
零點調查與江蘇衛視于今年3月31日發布的《2009幸福指數調查報告》也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賺到錢才能“賺”到幸福。有趣的是,越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越是感到不幸福。
三大原因“奪走”幸福
第一,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國民幸福感下降的首要根源就在于已經進入了一個“物性時代”。在經過二十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之后,人們發現,幸福感的增長并沒有與財富同步,而是越來越背離。“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關注心靈的少了,我們的心變得沒有生命力了。”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說。
第二,人類與大自然為敵,剝奪了自己的幸福感。王國榮解釋說,從古人的詩詞字畫中就能看出,很多幸福的體驗來自于人與自然的完美協調:溪邊撫琴、雨中漫步……因為有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愛,使人類的情感變得堅定而成熟。反觀現在的人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人造“叢林”中,缺少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其實,幸福的人往往生活在不那么發達的地方,但一定有藍天綠地、小河潺潺和清澈的星空。
第三,人與人之間不再信任。現在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疏遠了。“從心理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于‘右腦’思維模式。”王國榮解釋說,人的左腦思維屬性是群體、感性、藝術、道德、宗教等,幸福感也來自于左腦的感受;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利、地位等,對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比出來的
“說到幸福感,我們首先要知道幸福是什么。”王國榮表示,很多人認為快樂就是幸福。其實,快樂是一種暫時的、良好的情緒體驗,幸福則是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
要獲得這種心理狀態,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首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和同學比成績,和同事比工資、和朋友比老公……比來比去,才發現自己的眼里只看到欲望,而自己的幸福都在別人眼里。
“幸福不是比出來的。”王國榮說。也許高房價把你擠出了大城市,但是,回到家鄉后卻可以換來更悠閑的生活,和可以無限呼吸的新鮮空氣;也許你沒有裝修華麗的大房子,但卻有溫暖的家庭,每天下班回家,廚房里都飄出誘人的飯菜香;也許,你沒有“富一代”的父母能讓你過上“富二代”養尊處優的生活,但他們永遠記得你的每一個紀念日,為你大大小小的成就自豪不已;也許你現在什么都沒有,那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也是幸福的事情,至少,健康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
破窗效應壞習慣會傳染
如果一幢建筑物被打破了一塊窗玻璃,且主人沒有及時更換新玻璃,那么路過這幢建筑物的人們就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去打爛更多的窗玻璃。如果這些破窗戶仍舊得不到及時維修,那么還會繼續產生其他破壞行為。久而久之,該地區的犯罪率甚至也會上升。這就是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的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用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對此進行了證明。津巴多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在了社會底層聚居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另一輛停在了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車不僅敞開了頂棚,而且摘掉了車牌,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在帕洛阿爾托的這輛,停放了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津巴多干脆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數個小時,它就被偷走了。
破窗理論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它告訴我們,惡在團隊中是可以傳染的。所以,人們需要時常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制造過“破窗”,比如,你辦公桌上的物品擺放是否雜亂不堪?在大街上你是否亂扔廢棄物品?同樣,當我們抱怨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的時候,我們也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破窗”。反之,要避免破窗效應,就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家保持居室的整潔,在單位保持辦公桌的條理,在大街上不亂扔東西。
下一篇:藝伎風波 看客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愛多變媽媽巧妙引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