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大批心理援助隊伍奔赴災區第一線,對幸存者、罹難者家屬、救援人員等展開心理危機干預,但是,有一個群體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是身處災區、親歷災難,還要對學生進行災后心理干預的人民教師。
災情發生后,對災區教師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師的心理壓力不能得到及時的緩解和干預,其負性情緒和負性認知既對教師自身及其家庭有害,又會影響到教學與教育工作;教師不僅難以引領學生走出心理陰影,甚至還可能加重學生的心理創傷。這對于災區師生的心理重建是極為不利的。反之,如果教師的心理調適能力增強了,一定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一、災區教師心理危機的表現
1,軀體性反應
在巨災發生后的相當一段時期內,受災教師出現了一些軀體性不適,表現為出汗、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口干、咽干、咽痛、嗓子發堵、難以放松、失眠、多惡夢、心悸、容易感到疲勞、頭昏腦漲、尿急、尿頻等焦慮狀態。嚴重者還出現了幻覺、妄想等癥狀。
2,精神性反應
(1)恐懼感
“5·12”大地震來勢兇猛,許多教師正在教室里上課,無防備地親歷了強地震。他們感到跑動困難,目睹房屋搖晃、大地發瘋似地抖動,聽見樓房撞擊開裂的聲音和恐怖的地音;他們眼睜睜看著親友、同事、學生在一瞬間被埋、被砸、被壓致傷致死的血腥慘景;也看到了大地震在頃刻之間將美麗的校園變成一片廢墟,自己苦心經營的家園在幾分鐘之內被夷為平地;他們也經歷了斷水、斷電、斷煤氣、通信中斷、道路中斷、無熱水熱飯、短期食品匱乏、親人聯系不上等非常態生活。而這一幕幕又是那樣的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加之余震不斷,有裂縫的樓房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許多教師在震后談“震”色變,哪怕周圍只有一丁點的動靜也會產生驚悸,在狹窄的巷子里走路或在黑暗的室內也會產生驚懼感。
(2)無助和絕望
地震這種人類無法抗拒的力量使人目瞪口呆又無能為力,由于從未有過類似經歷,憑僅有的知識經驗也無從面對。僥幸逃脫的人也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不知道如何施救,不知道救援人員什么時候能來,不知道被困被埋的人什么時候才能被救援人員救出來。從小就被灌輸并相信的集體力量在受困的時刻暫時不能看見,這使他們感到孤立無援、無助和絕望。
(3)強烈的負罪感和挫敗感
特大地震帶來的災害非人力所能控制,但有些災難親歷者卻善意地將某些生命、財產損失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決策失誤,由此而產生強烈的懊悔心理和負罪感。有親友在災難中亡故的幸存者則容易出現“否認”災難后果,選擇性地遺忘已經發生的變故。還有一些人則會表現出易沖動、易激惹、回避事實的精神狀態。而在恢復教學的過程中,災區教師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撫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但是他們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非常欠缺,這更加重了他們的挫敗感。
(4)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時的專注度降低,周圍稍有較大震動例如大貨車或其他工程車輛路過,都會引起恐慌,注意力難集中到課堂教學上。
(5)人生無常的宿命感
大地震摧毀了許多人曾經為之追求和奮斗的東西,奮斗的結果一夜之間化為灰燼,這使他們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消極的宿命情緒。
3,社會功能影響
受災教師群體的社會功能普遍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些教師雖能照常工作,但由于注意力下降,精神疲憊不堪,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師則由于受刺激較大,自控能力下降,容易對自己或學生造成二次傷害。還有一些教師由于恐懼地震和余震,不能安心于本地工作,想調動到無地震地區,“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勢必影響教育教學。社會功能受損程度較重者則不得不減少工作量甚至無法正常工作,盡量回避或完全回避必要的社會交往。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二、災后教師心理危機的成因
在巨災中,教師被公眾賦予了很高的期望,這使得普通教師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更加重他們的自責與內疚心理。人們誤以為教師都擁有比別人強的心理素質,擁有比別人多的心理調節技巧和能力,因此災區教師群體的心理問題容易被人們所忽視。其實,災區教師本身也是受害者,也是大災的親歷者,其心理也會出現危機。教師身處人口相對集中的學校,而汶川大地震中校舍倒塌數量頗多,教師要面對大量曾經熟悉的面孔和身影在瞬間血肉模糊或永久消失,他們心理上的創傷會比一般受災人群更為嚴重。加上財產損失,更使得他們不得不承受震災帶來的多重壓力。同時,他們又肩負著教育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組織學生活動,安撫學生心靈的職責;除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需要加強學習以提高自己應對災難的心理調節能力和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他們還是家庭中的頂梁柱。重重壓力使他們在災后一直處于忙碌狀態,照顧學生和復課使他們幾乎沒有時間考慮家庭,自身的心理問題也得不到及時疏導。因此,受災教師群體的心理危機在震災后尤為突出。
三、災后教師心理危機干預
要對災區教師進行及時的心理調適,盡快醫治他們受傷的心靈,使他們盡早走出震災的陰影,重建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大地震會對經歷這場災難的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是一種破壞性壓力或極端壓力。對破壞性壓力產生的后果進行心理干預是必須的。強大的自然災害后人們的心理反應有時候近似于PTSD,出現此癥狀的人被稱為“災難癥候群”,PTSD從產生到恢復平衡要經歷三個階段:(1)驚嚇期。(2)恢復期。在恢復期中,受災者會出現焦慮、緊張、失眠、注意力下降等,這與通常所說的“后怕”相仿。(3)康復期。在康復之后,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災區教師的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要經歷這三個階段,我們不能只重視“驚嚇期”這一個階段而忽視了后兩個階段。根據國際經驗,災后心理危機干預,至少要持續二十年。
災后教師心理危機干預還要重視教師作為災難受害者與作為學生心靈輔導者的雙重身份。在對災區教師進行災后心理危機干預的時候需要兼顧教師自身的具體情況和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心靈重構的巨大作用。
首先,應當組織專業化并能長期合作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團隊對教師作全面的心理跟蹤測評和診斷,進而有針對性地對災區教師進行心理安撫與調適,使他們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重建教育理想和信念。對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師要進行專業的心理治療。只有心理恢復健康的災區教師才能重返講臺進行教育教學和安撫學生的工作。除了心理咨詢和治療之外,學校也可以利用政治學習、校會、年級會、升旗儀式等平臺,對教師進行理想和人生觀教育。要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優勢,進行相關知識重建,用科學知識改變不良認知。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如運動會、文藝演出等,使教師加強與周圍人的交往溝通,宣泄不良情緒,走出地震陰影。還可以開展各種比賽活動,如講課比賽、毛筆字比賽、輔導比賽等,使教師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正常教學中來。當然,教師的心理問題要真正解決,還需要社會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幫助,這種支持不僅是精神層面的,還要有物質層面的,以解決災區教師的各種后顧之憂。
其次,要加快對災區學校教師心理輔導方法和技能的培訓。要教給教師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與技巧,再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災區教師是心理輔導的主力軍,他們比外來的志愿者和專家更容易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關系,輔導行為更持久。所以,對災區教師進行心理咨詢,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在災后心理援助中的潛能,從而實現自我拯救和拯救別人。在對災區教師進行心理援助和培訓的時候,還要向災區教師提供相關的資料圖書,這些資料要有實用性針對性,要與地震災后的心理援助密切相關;還要有開放性和多樣性,不僅有國內的,還要有國外的,總之是要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對教師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輔導方法的培訓也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多方面努力才能順利完成。
下一篇:我們真的在“忙”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5種特質壞女人最讓人心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