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時候?qū)W會討好他人是一種溝通的技巧,但是要是你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特意的去討好他人,而且不分場合對象的討好,那么就是一種心理健康疾病了,下面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解答過分討好他人的危害。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他的《沉思錄》中寫道,“不要浪費時間討論誰是好人。要做一個好人。”在一般人的頭腦里,好人的價值不證自明,毋庸置疑,似乎是好人多多益善。至于誰是好人,好人的心理和行為有些什么特征,則很少有人仔細想過。
然而,在美國有一個叫“好人綜合癥”(good guy syndrome)的說法,為人們細心思考好人和好人所做的好事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分析與治療視角。所謂的“好人”,是那些對別人特別親切和善、特別好說話、有求必應(yīng)、想方設(shè)法幫助別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并以此為榮的人們。對他們來說,當好人不僅是一種習(xí)慣或行為方式,而且更是一種與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際關(guān)系。
好人做的是對別人有利,令別人高興的事,所以好人總是能夠討人喜歡。很少有人討厭好人來替自己無償?shù)刈龊檬碌摹?梢哉f,接受好人助人為樂行為的其他人,都有意無意帶有自私目的,利用和受益于好人的這一特點。而好人對此不僅不在乎,而且還樂在其中。好事未必有助于社會中善的累積,這是一個問題,但一般人只是把它看成一個無大礙的問題。
然而,2001年布萊柯(Harriet Braiker)的《討好的毛病:治療討好他人的綜合癥》(The Disease to Please –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一書問世,宛如在好人眾多的美國社會中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不僅一下子成為暢銷書,在著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溫弗里的電視節(jié)目里成為討論的專題,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大眾心理學(xué)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
布萊柯的書讓讀者看到,一心當好人原來不是一個無大礙的問題,而是一種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對自己個體價值的信心匱缺,渴望用對他人做好事來換取外來的肯定和贊美,這種渴望一旦成為心理定勢,就會嚴重降低行為者的判斷力和自控力,變成一種可以稱作為“癖”的習(xí)慣和依賴。
布萊柯所說的“討好他人”綜合癥就是人們現(xiàn)在一般所說的“好人綜合癥”。好人綜合癥是可以自我測試的,心理學(xué)家們建議每個人不妨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例如,“你是否在想說不的時候卻說了是?”“你渴望所有的人都贊許你嗎?”“如果有人不喜歡你,你覺得難受嗎?”自我檢測的先決條件是對自己誠實,如果一個人對上述問題回答“是”,那么他很可能已經(jīng)患上了好人綜合癥。
希望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紹之后能夠更加的關(guān)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是在生活中自己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那么一定要及時的糾正,因為這種討好他人的行為只會讓旁人覺得更加的厭惡,從而更加的疏遠這樣的你。
下一篇:警惕!嗜賭是一種心理疾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心理疾病青睞在家辦公人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