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對于一些孩子來說,不怎么愛學習。甚至對學習產生了反感,這就是厭學。青少年厭學的原因有哪些?這可以與孩子未來相關,祖國發展的一個問題。青少年厭學的原因這一話題現已被提到了層面探究,心理專家表示,有環境因素,有家長教育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心理專家給出了一下分析。
缺乏對于學習的信心引起悲觀失望
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但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進取心,促使他們對此作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底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這便是典型的習得性失助感現象。
也有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這便形成了習得性失尊感的學生群體。
失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訓練、無數次的打擊以后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對老師的不滿產生消極情感遷移
學生由于某種原因對某位教師不滿,往往對他講的課也不感興趣,嚴重的對該課程也不感興趣。學生的情感容易延伸與發散,不善于控制與收縮,其結果常常運用懲罰自己(不學習該學科或者故意不學好)的手段來反抗教師。
這種心理的產生與學生對學習目的認識有關。一部分學生存在幼稚的認識,認為學習是為了老師好,你得罪了我,我就不幫你學,讓你評不了優、得不了獎,認為不學就可以報復老師。
推薦閱讀:剖析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
家庭因素帶來的情感饑渴成為厭學導火索
有些學生由于家庭變故,父母離異,情感孤獨,缺乏溫暖,于是便常常尋求情感補償,而學習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因而他們往往廣交朋友,追求刺激,以從其它渠道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這同樣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這些學生廣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兒們義氣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誘惑,導致厭學甚至輟學。
許多事例表明,父母離異,其子女情感殘缺;家庭變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壓抑。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生厭學的導火線。
過重的學業負擔產生心理疲勞
過重的學業負擔,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導致厭倦而厭學。學生從早學到晚,雙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種資料五花八門,各種考試名目繁多,有些評價簡單而殘酷:如寫錯一個字,罰抄500遍等。學習象沉重的大山,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他們沒有品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無邊的酸楚。
家長的高期望使孩子難以承受
過高的期望值與功利意識也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厭學。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于是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便采取不正當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夠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放棄追求。
有些家長的功利思想特別嚴重,一是虛榮心,鄰居的孩子或者同學、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績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爭氣;二是成人化,強化孩子的大人意識,要求他們按成人的思想來對待學習,什么搞好學習將來就能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等。
以上就是心理專家對青少年厭學的原因分析,在了解了這些可能導致青少年厭學的原因之后,家長或老師可以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早日讓孩子不在厭學,徹底解決青少年厭學的問題。
推薦閱讀:拿什么喚醒孩子的成績單?
下一篇:解除考生心理壓力的技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功學習一定要知道兩大秘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