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模式教育,讓優等生成了問題生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讀小學時,老師在上面講課,她在下面玩,為了這個,不知道被老師轟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師把她轟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螞蟻打仗。
別人問她為什么不聽講,她說:“咳,老師講的那點東西,有的我一看書就會了,有的上課聽聽就會了,可老師呢?反反復復地講呀,反反復復地練呀,煩著呢!”她當時被老師認為是問題學生
可就是這個問題學生,從北京八中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后,遠赴美國讀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績脫穎而出。在全美的一個化學競賽中名列前茅。大學畢業,有7、8所知名大學發來邀請函。最后,她選擇了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生。
這個事例反映了當前學校傳統教育的弊端。傳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模式教育,他們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學生制定統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教材,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用同樣的試卷。這樣就必然導致優等生吃不飽。硬逼著孩子反反復復地講,反反復復地練,只讓孩子覺得別扭而厭學,使孩子的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消失殆盡,失去孩子原有的靈性,能夠培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都算是不錯的了。
這個女孩很幸運地進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該學校以善于培養智力超常的兒童著稱,學習環境寬松,能發揮孩子們的個性優勢,使這個問題學生成為了優等生。
二、寬松環境,發揮孩子個性優勢
北京八中還有一個男孩,讀小學時不愛做作業,他的道理是:“作業不就是讓我們練習嘛,我懂了,為什么還要做?” 她媽媽先去找老師商量,孩子都會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師沒有同意。后來媽媽就模仿兒子的字體天天幫著他做作業。媽媽認為:重復勞動會把孩子的創造性磨滅了。據說就是這個孩子讓少兒班的老師定了條“規矩”:通過老師測試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業。
更有意味的是:這個男孩有個小表哥,小時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倆曾比過看誰爬墻的辦法多,結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業時常因為錯寫了一個字就被罰寫100遍。到后來,他的精力被這種懲罰罰沒了。
練習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題海戰術也許短期內會使孩子得到高分,卻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孩子作業的量以應以掌握知識為目的,適當地復習以加深印象。由于學校布置的作業是以大多數同學為標準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識的前提下,可充許孩子不做作業。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簡單重復的題目,那樣會將孩子的學習優勢當成缺陷而磨掉,導致孩子的厭學情緒。少做點題目可讓孩子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習能力上,孩子的后勁將是很大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平和的心態,不要把分數看著唯一。
1下一篇:孩子入托警惕分離性焦慮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要讓寶寶每天都開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