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狀元們的“支持型家庭”
主持人:提起高考兩個字,真的是重如千斤,尤其在中國,這是一個很重大的話題。考生的心理狀態是決定高考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很多同學都反映,一進入高三,疲憊感和挫折感就會不知不覺地襲來。但是,大家卻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自我調節,以達到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今天請三位高考狀元用他們的親身體驗,來為大家現場詮釋成功案例。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們:成熟穩健的楊春宇,青春開朗的陳玥,極富個性的楊良松。
高考之前三到四個月時間,基本上學習實力已經定型了,再上升的空間不大。這一階段對高考成績,更多起決定作用的是心理狀態。有調查表明,造成學生巨大心理壓力的方面,依次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相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首要的就來自于父母和家庭。那你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
1.考試成績不是最重要的
楊春宇:他們對我的成績,其實興趣都不大。因為他們覺得考試的成績,其實對人的發展也好,對整個培養也好,不是占特別大的一個比重。他們在學習方面,對我比較信任,比較放心。他們對我無論是從語言上,以及行為上,都基本沒有太大壓力加在我身上。
所以,其實我這里并不能體現怎么克服家庭壓力,這方面借鑒的價值可能不那么大。
主持人:其實我覺得借鑒意義非常大,因為你的父母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型。父母對待孩子,應該相信他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而不應該對他的學習成績,或者他的生活有太多的關注,因為這樣只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2.相信孩子的能力
楊良松:我的父母一直對我不是管得特別多。從我小時候,他們就覺得我是一塊讀書的料。可能我小的時候比較聰明,他們一直都對我有很高的期望。初中的時候成績很不好,初三時差得一塌糊涂。但他們當時對我還是挺有信心的,然后又送我去復讀了半年,結果就考上了。
主持人:在初中的時候復讀?
楊良松:對,初三的時候,我去復讀了半年。
主持人:父母知道你的學習成績一下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之后,他們有什么反應?
楊良松:還是對我很有信心。雖然我成績很不好,但他們一直覺得我除了讀書之外,去做其他的事好象也不是太合適。
主持人:不是一塊種地的料。
1下一篇:考場上的心理調整四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專家為高考復習和心理調適支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