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句話我們從小聽著,在我們那個年代,我們只是把分數的作用圈定在老師和學生身上。時至今日,當父母們更多的更積極的加入到孩子教育的行列,似乎這句話中不得不加入一個父母的角色。
從眾說紛紜的不要公布孩子的分數、排名,到父母們經常會認為學校的各種分數和評比公眾性上的偏差;從孩子們沾沾自喜自己的A,等到一旦動真格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A90分和別人的A99分上差之甚遠;到父母們拿著各種評價分數時而歡呼雀躍時而悵然若失,我們都幾乎無一漏網的在“分數”二字之下一一現形。
今天談到“分數”這個敏感的話題,我倒愿意先拋開分數來細細和各位分析一番。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下分數以及和分數相關的角色。
分數是老師對學生評價方式的一種,除了考試分數以外,老師們還有非常多的對孩子的評價方式,例如課堂上的表揚與批評、每周評價、學期評比等等,都是老師們對孩子的行為和表現的評價方式。
在這樣的評價系統中,孩子們的角色是被評價者,也是所有人關注的核心。老師負責制定評價標準并且進行評定,另外還是評價結果的使用者。父母則是評價結果的使用者。
其次,分數的作用,或者我們說評價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的迷茫都來自于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在和分數相關的三個角色中,非常明顯的是孩子是核心,而所有的評價都是為了幫助孩子的成長,滿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對于孩子們來說,當他們能夠客觀準確的知道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現,特別是自己和別人之間的距離也能很好的幫助他們認清自己并且知道在后續的學習中自己的努力方向。
老師可以通過評價結果來判斷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以及可以在教學中使用各種手段來幫助孩子們在各方面的提高。父母則是通過評價結果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并且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們進步。
基于以上對于“評價”作用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核心,那就是評價的作用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圍繞這個核心,我們就知道每個角色和評價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評價”二字。
1、老師的“公正與尊重”
作為制定標準的老師,一定需要公正的制定標準并且需要把這個公眾傳遞下去,在每一次和學生的溝通中讓他們明白您的要求和標準是什么,讓父母們能夠理解您的標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看待結果,也讓父母們能夠理解您的苦心。我一直認為,“公布”分數與否在于目的,如果公布分數是能夠一種正面的激勵語言讓孩子們奮發上進而不是指責蔑視某一些孩子,那么這樣一種尊重的公布分數是能夠幫助孩子們客觀的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夠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而關于“評價”的太多爭論更多的來自于評價標準的公平性以及蔑視性的使用。
2、學生的“勇敢與積極”
每個人完成一件任務之后,內心都非常期待那個結果,特別是那些積極面對的孩子們,他們理應獲知自己的結果。無論是分數的好壞高低,都需要孩子們能夠勇敢的面對。而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我們需要對于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們耐心的分析造成結果的原因以及他們可以使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就能趕上隊伍,他們需要下一次的成功才能擁有自信,相比各種激勵的方式,孩子們需要更多的是方法,讓自己提高的方法。當他們知道某一次分數和結果并不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喜愛與否,那么他們就能客觀的對待每一次考試,他們的關注度就在如何提高,而不是怎么應付父母或者老師的眼色。當孩子們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貪玩或者沒有努力,那么他們更加應該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但這種后果不代表沒有希望。“知恥而后勇”確實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是有效的。
相對于全方位公布分數,我更愿意學校采用的方式是學生知道自己的分數并且要詳細了解自己的排名。例如他可以知道自己是26名,但他不用知道其他排名上都是哪個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跑道上和自己競爭,我們需要的是自己的提高。如果一個班級每個人都很棒,我想我們會歡迎更多的并列第一、第二、第三。
所以,學生應該勇敢地承擔自己行為或者表現的后果,并且積極地面對每一次評價來幫助自己的成長。
3、父母的“冷靜與客觀”
評價是父母了解孩子行為表現的方式,所以可能這樣的評價和我們想象之中完全不一樣,或許會顛覆我們心中孩子的形象,或許會讓我們極度詫異那個乖乖的寶貝怎么到學校卻是這樣一副表現。所以,冷靜需要放在第一位。因為這個評價來自于學校或者班級的環境,評價的標準也是從班級表現出發。我們可以心存疑慮的思考一下,但同時也需要問自己,這個結果對我來說是什么作用。讓父母們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是為了能夠促進父母和老師們的配合來幫助孩子的成長,并不是為了讓成績不夠優秀的家庭難堪。但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評價低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會惱羞成怒,往往會把自己和孩子的分數聯系起來。我特別想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客觀帶動了孩子們的情緒,會導致他們對結果產生不公平的看法,從而讓他們的注意力偏移到其他地方,或許為自己找很多借口。所以,冷靜與客觀是父母面對各種評價結果的最需要保持的態度。
似乎上面是一堆很枯燥乏味的語言,但這也是我的思維習慣,習慣用一種理性的方法來分析。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有一個詞沖涌而出―――信任。
如果老師和父母之間能夠多一點信任,也許我們就不會看到評價結果的時候首先質疑評價標準;如果我們之間能夠多一點信任,也許我們就不會擔心老師會對評價結果不好的孩子會有什么“過度”的看法;如果我們之間能夠多一點信任,也許我們就應該知道公平都是相對的,而我們的老師也已經盡可能的考慮了公平;如果我們之間能夠多一點信任,那么就請相信我們的孩子們能夠勇敢的面對一切評價,這樣他們長大后才能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如果我們之間能夠多一點信任,也許孩子們就能在一個更加自由的空間中勇敢地成長,讓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哪里并且能夠相信自己能夠到哪里。
“一切為了孩子”絕對不是一句空話,但我更想說的是“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在面對孩子成長需要的時候,我想無論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老師,還是作為給予孩子生命的父母,我們都應該把自己的一切私心雜念暫時放在一邊。老師應該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我們面對的每個一個學生也許并不是我們從“個人”這個角色都喜歡的,但是作為“老師”這個角色,我們就需要用“老師的愛”去對待我們每一個孩子。
很多時候,分數實際是我們心魔的“替死鬼”。在我們面對各種心魔時,問自己一句“孩子的成長需要什么?”只要有這樣一句話時刻在心,會讓我們冷靜的思考,讓我們暫時忘掉那些建立在“分數”之上的“產物”,一起驅趕那個心魔。
下一篇:·畢業生辭職的荒唐理由是心理問題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