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有關自殺的統計數據
據美國國立精神病研究所,男性85歲以上為最高的自殺率。
男性的自殺率比女性高4倍。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統計,自殺為美國的死亡率的第九位,在15至24歲的青年中為死亡率的第三位。幾乎所有的自殺者都有精神障礙,其中最常見的是抑郁和藥物濫用。
自殺的預兆:
如果您或您所愛的人表現以下任何自殺的預兆癥狀,請立即予以注意,并應視醫學危急情況。
預兆癥狀包括:
●心境變化
●個性變化
●死亡想法
●分發重要的個人收藏
●生活無價值感
●安排后事
●哭泣求助
預防自殺應采取的緊急措施是什么?
根據美國國立抑郁-躁狂抑郁協會的要求,如果有人有自殺危險時,需要采用以下步驟:
●認真對待
●請其它人介入, 與朋友和家人聯系
●表示關心
●注意傾聽
●直接詢問
●了解病人的感覺
●反復安慰
●不要保證替當事人守密
●盡可能不要讓病人獨處
●與精神健康工作者聯系和/或請查當地電話簿
●收藏好潛在危險物品
●若醫生建議,準備住院
自殺原因探討與防范對策
郭峰志醫師
“人類為萬物之靈”,享受地球豐富的資源;加上人類共同的努力,帶來科技的快速發展,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民主的風潮,也使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擁有最高度的自由。
我們不禁假設生命是豐饒、高品質、自由的,因此有相當多瀕死、重病、嚴重殘障的人士,會頌贊生命的偉大,把握生命的尊嚴,甚至盡全力想多擁有生命的歲月。
相對地,卻也有那么的的人類,感受到生命的灰暗、無意義,選擇走向“自殺”的道路。是什么原因,蒙蔽了他們感受美好生命的能力?
(一) 家庭價值的崩解:
過去的時代以生理及安全需求為追求目標,而今社會的富裕,讓人轉而追求更高的需求目標,即親密關系、自尊及自我實現。但夫妻關系的經營似乎慢了一步,未能跟著升級,造成先行的一半,往家庭之外去尋求親密關系與自尊的來源。于是那種對無家累浪漫愛情的渴求氣焰,甚囂塵上,漫延到社會的各階級與角落。使得過去以家庭為核心的價值觀,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家庭價值的崩解,背后的受害者,也常是自殺的受難者。而其后代,更常因此種下抑郁癥的種子,埋藏未來自殺的不定時炸彈。
<防范對策:重建家庭價值>
認清時代的變化,了解與學習婚姻相處之道,這是一個極須重視親密關系與自尊的時代,如何重新定位以家庭為個人核心價值的依歸,認清與協調家庭成員彼此的需求,學習男女關系如何互相尊重的技巧。如何將對浪漫愛情的渴望,升級到成熟穩定婚姻品質的追求,是現代男女相當值得學習的課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出版的“相愛到白頭”,哉庋幕橐齬叵檔難埃邢嗟本俚慕饉怠?ltBR> (二) 親人的死亡:
至親家人的死亡,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最嚴重的打擊,失去依附、失去親情的撫慰,都會讓人有失根的感受。親人死亡之后,除了哀傷、思念與不舍之外,常有罪惡感、責備、憤怒、抑郁等嚴重負面情緒,甚至因此陷入抑郁狀態,有些人還因此出現妄想癥狀,會有更強烈的自殺傾向與沖動。
<防范對策:適當處理哀傷過程>
正常的哀傷過程,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情緒低落、流淚、社交退縮、興趣減少、輕微的失眠,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但是過度的抑郁、嚴重失眠、坐立不安、過度的自責與憤怒、完全的孤立、怪異的言行、明顯的自殺意念或準備,都是不正常的情緒表現,必須盡早發現,協助就醫,避免悲劇的發生。
(三) 社會的混亂與人際的疏離:
現代社會的進步,有人歸因于“個人利益極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其背后的意義,往往是個人利益高于團體利益之上、短期利益先于長期利益。因此許多有意義的關系都以“利益交關”為基礎,一旦出現利益沖突,也往往宣告關系的瓦解。這樣的關系,甚至漫延到至親,如親子、同胞、婆媳關系。不禁令人慨嘆世風日下、世態炎涼。“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正是這樣的疑慮,一旦出現生命的危機、情緒的顛簸,往往無法找到真心的情緒支持與陪伴,更加容易陷入深淵。社會的混亂與人際的疏離,可以是令人失望自殺的導因。缺乏真心的人際關系,即陷入社會孤立,將是出現自殺意念之后,無法挽回的重要原因。
<防范對策:重整社會價值>
如何開創兼具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共同成長的雙贏局面,同時重視短期與長期利益的眼光,是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審慎思考的問題。在一個平衡的社會,如果你貪取利益,就意味對別人利益的掠奪。但是人跟人的關系,如果只是建立在利益之上,這樣的關系自然是脆弱的,因為在利益之前,人性自私的一面是相當難以克服的。我們不禁要呼吁,愛、親情、友誼等傳統價值,必須一再地被強調,而且必須先于利益的考量。特別是當親友陷入痛苦時,親情與友誼的協助與支持都是相當重要的,協助他面對問題、舒解情緒,找出一條生路。
(四) 感情受挫:
對愛情的渴求,是人類的天性。但將愛情孤注一擲,也常是對愛情的承諾,是忠貞愛情的條件之一。一旦有一方認清現實條件的不合適,通常就會出現決裂的警訊。愛情的破滅,特別是愛到要與對方融為一體時,分離就會帶來痛不欲生的感受。不穩定的性格,如依賴型、邊緣型、歇斯底里型、沖動型、妄想型,常因此陷入抑郁狀態,就可能以自殺、殺人、甚至同歸于盡的方式來處理情緒,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防范對策:重新調整心態,勇敢再出發>
愛情是迷人的,可以吸引人,但同樣也可以讓人迷惑、甚至混亂心智。要擁有美好持久的愛情,本身就必須先具備成熟的個性,有穩定的情緒控制及問題解決能力。一時的激情,往往也會忽略彼此難以克服的特質,如何認清對象的情緒穩定程度、對他人的占有欲(或過度依賴)、分離處理的能力與經驗、是否有不良嗜好(特別是喝酒與吸毒)。有人建議要清楚認清一個人的性格,必須經過半年的觀察與互動,只有看清楚對方的性格,才能真正決定要進一步投入與否。如果已經投入感情,卻也必須面臨分手的時刻,那也應落實愛情的意義,勇敢地祝福對方,只有互相承諾相守的感情,才是真正值得把握的。
(五) 個人成就肯定的危機:
過度以“個人成就”為重心,尋求“外在肯定”的自尊,也往往會忽略更有意義的親密關系、家庭關系的經營,甚至“自我肯定”的重要。一旦個人自尊所完全投注的焦點(學業、工作、社會地位、財富,有人甚至以“外貌”為自尊的來源)陷入危機時,也往往會同時陷入“個人認同”的危機,詮釋自己為失敗者,嚴重者還因此喪失斗志,長病不起。這是一味追求“個人化目標”的陷阱,也是追求自尊來源過程,迷失了正確的方向。真正扎實的自尊追求方向,乃是往內尋求,而非盲目往外尋求。
<防范對策:兼顧個人與團體的成就>
當個人積極投入社會的活動當中,由于變數相當的多,能否功成名就,無法完全操之在我。因此如果能同時重視個人的修為、家庭的經營,讓個人自尊肯定的來源,可以來自個人的品德、家庭的支持,即使外在成就一時的失敗,都還能維持自尊于不墜,東山再起猶未晚。
(六) 財務困境:
財富也歸屬于“個人成就肯定”的一部份,不過它也是相當鮮明的議題。失業、破產、貧窮、債務纏身,這些都是一般所謂“失敗者”的寫照,尤其這是一個以外條件來衡量人類價值的時代。一旦不幸在現實世界挫敗,人們對自己的信心(外在歸因),也常因此被擊垮。其實有比財富、地位、權勢,這些外在多變不穩的形象,更重要穩定的特質,如無私的愛、關懷、誠實、善良。你絕對不會因為一個人富有而覺得感動,但是你卻會見到一個有善良的心和義舉的人,而感動不已。也就是說,你不會因見到王永慶而感動,但見到證嚴法師卻會自然地“肅然起敬”。
<防范對策:審慎理財>
認真學習正確的理財與風險管理的觀念,“孤注一擲”、“賭博”、“沖動”、“投機”的心態都是讓財務問題陷入險境的原因。穩定的工作,以保證穩定的財務來源,財產安全比率的理財投資,培養清楚的信用與風險管理觀念,都是相當重要的知識。以全家人的未來做考量,不逞匹夫之勇,源遠流長,不易讓自己及家人陷入危機。
(七) 法律的糾葛:
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同樣地,法律保護好人,也保護壞人,特別當壞人所做的壞事,未留下足夠的證據時。受害的無辜者就必須承擔無可索賠的損失。各式各樣法律問題的糾葛,對完全不懂法律的人而言,是相當嚴重的折磨,嚴重時甚至索命的。
<防范對策:學習與認識法律程序>
除了故意犯罪之外,不貪心、小心理財風險、不喝酒、不開快車、不沖動,應該可以避開大部份的法律問題。一旦觸法,更應該冷靜以對,尋求資源協助,把損失降到最低。隱瞞或逃避只會將問題擴大,有時甚至因此而不可收拾。學習與認識基本的法律常識,最好能結交熟識法律的朋友,必要時也能得到諮詢與協助。只有采取理性的態度,廣泛征詢意見,積極面對問題,才能將問題的沖擊降到最低。情緒不穩、沖動,甚至不明智的自我傷害,都只可能帶來更大的遺憾。
(八) 藥物濫用:
會走上藥物濫用道路的人,大多有人格上的障礙或明顯的精神疾病。藥物本身,特別是酒精、安非他命及嗎啡,對人的心智與腦功能的傷害極大,除了在大量濫用期會出現精神恍惚,常見暴力傾向之外,在戒斷時期,也相當容易出現戒斷癥候群,而有嚴重的自殺沖動。
<防范對策:盡早尋求專業協助,戒除酒、藥癮>
酒精與毒品最可能直接混亂一個人的心智,不管是過量、長期使用或戒斷。如果清楚知道這些遺禍,還會去使用的人,包括受騙、受迫害、成癮、精神障礙(特別是抑郁、焦慮情緒、精神病)。尋求專業的協助,才能完整了解毒品所帶來身、心、社會的傷害,盡快下決心,藉由專業的協助,有效率地戒除及處理戒斷急性期癥狀。至于復發危險期,除了藥物、心理治療之外,還需要家庭、社會、甚至法律力量的協助。
(九) 嚴重身體疾病:
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會得,這樣高比率的患病可能性,對許多人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其他重病如巴金森氏癥、腦中風、尿毒癥等,出現重度憂懼癥的比率也相當的高(約為10-25%),除了身體疾病帶來的痛苦之外,身體的失能、自我形象的衰退,加上抑郁癥的侵襲,造成嚴重的自殺傾向。
<防范對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身體健康的重視,是現代人所面臨的重要客題。規律的運動、睡眠及飲食的節制,是保健的良方。涉獵醫學知識、勤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身體疾病,及早接受治療,也是基本的醫療常識。學習正確的就醫與用藥觀念,不任意服藥。一旦罹患慢性疾病,更該嚴格遵守醫師處方,定期就醫、定期服藥,更應該好好地做好保健工作。
(十) 精神疾病:
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完成自殺的人當中,至少八成在生前患有抑郁癥。這意味著抑郁癥是大多數自殺者,在生前共同的痛苦表現。從上述的原因探討,也可發現,自殺的原因,其實與罹患抑郁癥的原因相去不遠。除了抑郁癥之外,精神分裂病、躁郁癥、恐慌癥、強迫癥等,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其他如性格疾患,包括歇斯底里型性格、邊緣型性格、強迫型性格,除了會有高比率自傷的行為之外,也是部份自殺者性格的寫照。
<防范對策:破除偏見,勇敢求助>
防范自殺,除了妥善管理個人的生活領域、積極面對與處理生活的危機之外(初級預防),正確偵測抑郁癥與自殺的警訊(次級預防),就是防止自殺的重要方法。完成自殺的人當中,有七成在生前會發出自殺的訊息,主動協助處理生活困境,協助就醫,接受精神科診斷與治療,以恢復穩定正常的心智,才能理清自己生活的困境,以思考解決之道。至于自殺未成功者,再自殺的危險性相當高,必須持續接受專業的協助,給予持續性的藥物及心理治療(三級預防),并學習情緒及壓力管理,以穩定的情緒、理性的態度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對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癥病人如何進行危機干預?
相當一部分的抑郁癥病人在嚴重抑郁時會出現厭世、想死的念頭,少數病人甚至會付諸行動,以服毒、跳樓、自縊等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對這些有自殺傾向的病人,必須高度重視。臨床上常把這種情況稱為危機,因為這牽涉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問題,如果未引起重視,病人自殺死亡了或在自殺前傷害他人,這些都是危險的;如果及時發現和治療,打消了病人的自殺念頭,不再想“一死了之”,則病人渡過了“死”的危險,有了“生”的機遇。一句話,自殺危機有兩層含義:危險和機遇。危機干預就是將病人的自殺危險性盡可能的降低,而將病人“生”的機遇盡可能的增加。
一般來說,自殺的危機干預包括4個方面;問題或誘因評估、制訂治療性干預計劃、治療技術的應用,以及危機的解決。
1.問題的評估
鑒于抑郁病人病前大多有一定的心理社會誘因,因此全面了解和評估自殺的誘因及尋求幫助的動機(因為有些病人的自殺是一種求助的信號)相當重要。一對家人和醫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抑郁病人有沒有想死的念頭,自殺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不是需要住院治療等。近年來國外編制了一份自殺危險性的評估量表(表1),如果評分大于10分以上,提示有較高的自殺危險性,需要請精神科醫師會診,必要時收住精神病院治療。
表1.自殺企圖的危險性評估
與自殺企圖有關的事項
1.孤獨
i.身邊有人伴隨;ii.附近有人,能有電話聯系;iii.附近無人,或失去聯系。
2.時間
i.有時間給予干預;ii.不大可能有時間于預;iii.幾乎沒時間進行干預或挽救。
3.病人的警惕性
i.不警惕,被發現;ii.被動警惕,如回避,但不阻止他人的幫助;iii.主動警惕,如鎖上門。
4.自殺時的求助行動
i.能告訴他人自己想自殺;ii.與他人保持聯系,但不告訴對方準備自殺;iii.不與印助者聯絡便自殺。
5.預料死亡間最后行動
i.沒有;ii.有所準備,但不完全;iii.有明確計劃(如改遺囑、提取錢款)。
6.遺書
i.沒有;ii.寫了遺書,但又撕毀;iii.留下遺書。
自我報告
1.病人的敘述
i.認為其所作所為沒有生命危險;ii.不能確一定是否有生命危險;iii.堅持其所作所為有生命危險。
2.意圖
i.不想死;ii.不能保證是想活或想死;iii.想去死。
3.預謀
i.感情沖動性,沒有預謀;ii.考慮自殺行動不足1小時;iii.考慮自殺行動不足一天;iiii.考慮自殺行動大于一天。
4.對自殺后搶救的反應
i.樂意被搶救脫險;ii.被搶救脫險,病人說不清是高興還是后悔;iii.后悔被救脫險
危險性
1.根據病人言行及上述檢查:
i.肯定能活著;ii.不大可能會死;iii.可能或肯定會死。
2.如果醫生不處理,病人會死嗎?
i.不會死;ii.不一定;iii.會死亡
上述項目記分若總分大于10分提示有較高自殺危險性。
2.制訂治療性干預計劃
任何事情預則立,對自殺的干預也一樣,必須有一定的治療計劃和方案。因為自殺是一種緊急情況,因此十分強調時間的緊迫性和“立竿見影”的效果,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打消病人的自殺念頭,恢復他(她)的心理平衡狀態。干預的計劃必須圍繞這幾個方面;a.肯定病人的優點(長處),因為大多數抑郁病人往往將自己看得一無是處;b.尋找盡可能的社會支持,即讓家人和同事。親友來幫助和支持病人,因為絕大多數想死的病人感到自己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和幫助自己;c學會心理應對和防御,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船到橋頭自然直”、“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抑郁、自殺病人往往將前途看成漆黑一片或悲觀絕望,因此讓他們學會多維或多角度的看問題,以及恰當的心理應對技能可以減輕病人的失望程度。歸納起來一句話,抑郁自殺病人往往是對自我、周圍環境和前途的消極評價,干預就是圍繞這三方面進行。
3.治療技術的應用
這是自殺危機干預的重要階段。首先是讓企圖自殺的病人認識到自殺不過是~種解決問題的消極方法而已,并非目的。因為絕大多數自殺企圖者是因為面臨生活挫折(如離婚、車禍等)而不能處理或解決時才選擇自殺的,是希望“一了百了”,但如果有解決目前挫折或處理目前危機的其他方法,大多數病人會放棄“只有死路一條”的觀點(如提示病人出家做和尚或尼姑、調換單位、外出旅游等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圍繞改變這一認知的前提,可以采取:a.交談、疏泄被壓抑的情感(如悲傷、抑郁、憤怒等);b.認識和理解目前的危機或境遇是暫時的,不可能是持續終身的;c.學習問題解決技巧和心理應對方式;d.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尤其是人際關系的維持和穩定。
4.危機的解決
當病人打消自殺的念頭后,重點是要強化他們的獨立性,減少依賴性,注意鞏固和發展新學到的應一對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積極面一對現實和重視社會支持的作用。總之,通過危機干預,可以使得絕大多數有自殺企圖的抑郁癥病人避免自殺的發生,更好地去適應生活。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季建林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