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抑郁癥和內科疾病一樣,也是一種病。一般來說,每100個人中有4—5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這種病。據調查,抑郁癥的患病率存在著性別差異,女性患病率為男性的2倍。初發年齡為21—50歲,青年和老年是兩個發病高峰人群。
抑郁癥是符合生物—社會—心理的現代醫學模式疾病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發病原因很多。誘因是不良的社會、心理性生活條件。人生活在社會中,其壽命、健康和疾病無不與之息息相關,人們觀察、煩惱、幸福、悲痛、舒暢、焦慮等,這一切維持或破壞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情緒都與社會緊密相連。生活條件包括社會、文化和客觀環境的變化,婚姻、家庭、個人身體狀況和人際關系的變化、經濟條件的變化、個人學業、學業上的成敗等。生活中凡能造成強大的精神壓力,嚴重的精神創傷,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等條件都可成為心理因素。
盡管有情感性障礙與生活事件的研究證明,生活事件是促發抑郁癥的一個因素,但也有持不同意見的研究結論。顯然抑郁癥發病的原因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存在。
有關抑郁癥的生物學病因學說早在30多年前即已被認識,隨著研究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加深了對抑郁癥的病因、病理生理的認識,比較突出的研究是體內某些物質所致神經遞質的變化,如:
去甲腎上腺素學說(NE):當時認為抑郁癥是腦內兒茶酚胺,尤其是NE的缺乏或相對缺乏所致。從臨床治療上可以得到某些驗證,然而這單一學說仍存在不少問題。
五羥色胺學說(5—HT):近些年來對該假說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與情感活動有關的受體血亞型也很多,不同的受體亞型功能又各異,從治療的角度支持抑郁癥與5—HT功能障礙的有關學說。
很多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Addison病、柯興氏病等可伴有情感癥狀,各種激素可引起心境高漲或低落,使人們想到神經內分泌與抑郁癥之間可能有關系,也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
近些年來由于生物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掃描(CT)、核磁共振(MRI)、正電子發射掃描(PET)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掃描(SPECT)的臨床應用,人們也發現抑郁癥病人的腦功能或腦結構可能有改變。也有人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有關。總之,抑郁癥的病因復雜,目前世界各國仍在不斷研究之中。
下一篇:抑郁癥的臨床表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性患抑郁癥的人數是男性兩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