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格特點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有四種年齡標準,即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地位年齡和人際關系年齡。
生理年齡在60歲左右就基本停止,而決定你是衰老者還是精干者,則取決于后面三種年齡標準。
從總體上講,老年人處于一個生理和心理老化的時期,但是,心理的老化不一定和生理的老化平行發展,也就是說,其發生的遲早,依個人的心理能力在運用而定。心理老化的標準,不僅是個能力問題,還包括人生在態度,學習的欲望,欣賞、享受滿足與愉快的能力,興趣的廣泛性,以及人的意志能力等等。在衰老的發展方面,個人的生活“動機”特別重要,一個人退休、卸下家務之后,如果不想求儀表、態度、生活方式的更新,一列追求,就可能較快衰老。
許多人心里早衰,并不是他們天賦差,而是他們未能盡量發揮生命的潛能。這個對老年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明顯地反映在“老年人格”的五種類型上。
自主型
這類老人對自己的一生有清晰而客觀的認識,有智慧,富有創造力和生命活力,生活充滿朝氣,很愿為社會公益服務,或繼續從事一些有技術的勞動。理解自己與晚輩的關系,不苛求別人。心理上能自我適應,不依賴別人,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問題與困難。興趣廣泛,對未來并不感到苦惱,雖然與家庭環境不盡協調,但主觀感受積極豐富,不怨天猶人。這類老人為數并不多。
安樂型
沒有過多的個人追求,對家庭和環境的要求也不高,只求生活的清閑和安適,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悠然自得。但實際上,家庭環境是這種人的庇護所,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別人身上,在物質上,特別是在精神上依靠別人的援助。如果家庭氣氛比較協調,他們可以生活得很好。但這類老人沒有強烈的個人興趣,不歡喜工作,胸無大志,滿足于現狀。
操勞型
對閑暇持否定的看法,用不停的工作來抑制自己對衰老的擔忱。他們不輕易放棄對家庭生計的主持,希望掌管家庭大權,為家庭的各種事務操勞奔忙,以子女仍然保持著較強的控制欲。希望用自己的獻身勞作換得人間溫暖。但他們辛苦付出如果得不到感情的回報,就會變得嫉妒和不滿。
憤恨型
往往有不如意的生活經歷,或者過去順利,到了老年受到了承受不了的挫折,所以怨恨自己未達到人生目標。這種自我不滿繼而轉換成對親人、眷屬的敵意和苛求。對人要求較多,好指責、埋怨別人;對人存有偏聽,好追憶過去,個人又缺乏獨立的個性,對未來表現得消極,抑郁。常表現得執拗、固執、自我拒絕。
自暴自棄型
它是憤恨的另一種表現。這種人常把不滿、憤懣壓在心底,常責備自己的無能與不幸,對一切事物都興趣索然,消極悲觀。在行為上有極端退縮,深居簡出,拒絕與人交往,整天形影相吊,孤獨孑然。這些人一旦有了疾病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輕易了此一生,走上絕路。
在老人社會中,前三種類型,可以說是以不同的方式尋找晚年的生活適應,能在各自選擇的生活中得到歡樂的滿足,而后兩種是不適應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格,實質上是一種軟弱的老年人格,這兩種人格類型的老人衰老異常迅速,更容易出現老年人的精神障礙。社會和家人,應從各方面為這兩種老人提供心理幫助和公益服務。
作為老年人不妨從四個方面加強自身的心理鍛煉:
良好的行為方式
老年人行為健康的標準是能適應老年的生活環境,與其生活環境建立和諧的關系,它的特點是:有濃厚的個人生活興趣,不懶散地打發時光;保持一定的經濟獨立的可能性;能與各種年齡的人保持良好的接觸,與家人和睦的關系;能參加不費力但有意義的工作;在家庭管理或事業中,能把職權委托給他人,使自己可以尋找老人力所能及的興趣,并為自己安排一個舒適的家庭生活,專心致志享受目前的生活。
相反,不良行為方式的特征是:對現在的處境充滿不悅,對事情不容忍,沉溺于過去的成就和歡樂,講道過去津津樂道,但對目前的生活缺乏興趣。一般地說,年輕時性情溫和、良好的人,沒有過高欲望的人,老年期就過得好一些。另外,年輕時,一無追求,無所事事、生活懶散的人,年老之后更容易變得懶散、優慮,六神無主,所以說,老年人一直有一點事做做,但又不時忙碌不堪,一般能過得較舒收心,而從忙碌中獲得滿足,覺得自己有用,同時可以擺脫老人的寂寞感。
積極的情緒變化
老年人雖然已脫離了競爭緊張的職業社會,生活結奏也相對緩慢了,但是,若對環境不能適應,在情緒上反而會更緊張。具體表現為:神經過敏,多疑心,愛唱反調,脾氣暴躁,甚至有兒童期的激動和任性。另外許多老年人則表現為對人的冷淡,不愿意對人、對事物表現出正面的熱情,相反敵對情緒卻表現得異常強烈。常常容易激動、爭吵、產生偏見。恐懼、憂慮、失望、錯覺等消極情緒,也比愉快積極的情緒多。由于喪偶、疾病、使他們精神和肉體變得虛弱,情緒也會長期滯留在焦慮和抑郁之中。
老人健康的情緒需要個人積極地培養,同進也需要家屬為之提供良好的情緒氣氛。保持與家人家屬、朋友的感情交流是至關重要的,許多老人情緒沮喪是由于情緒交流受阻,情感交流需要周圍的人多與他們交流生活感受,啟發他們把內心的喜怒衰樂傾吐出來。另外,積極的開導,提供新鮮的生活環境,如外出散步,探親訪友,上門拜訪,都可以松懈老人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
健康的人格
人格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性。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人在早年如果具備寬容、樂觀、豁達、自信的人格內涵,到了老年日子會過得快活一些。老年人的人格到了一定的年齡發生變化是正常的,但如果變化太大,尤其是變壞,則會對老年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
老年人極端不良的人格表現為:寒酸、吝嗇、好爭吵、苛求、自私、難以相處,甚至退化為兒童期的自我中心。近代人格心理學家認為,老年的人格并非是年輕人格質的變化,南而只是過去人格不良特點的“放大”而已,當年潛抑的人格缺陷,到年老之時,在精神衰退的情況下表現得更清楚更突出罷了。老年人人格變化的劇微,與老年人生活的文化環境有關。美國社會是鄙視衰老的社會,一個人一旦發現自己衰老,就意味著被社會遺棄。而在東方社會,傳統的孝道倫理和牢固家庭結構,使老年代可以用多種方式得到心理上的補償。我國的社會制度,是世界公認的老人幸福社會。作為老年人,在行為、習慣、服飾上,要表現出不服老的精神狀態。自認為老了,比自認為還不老的人更容易人格老化。“一個人就像他自我認為的那樣老”。也就是說,自己認出怎么樣,就會變得怎么樣。另外防止老年人人格老化,還取決于周圍人對老人的態度。如果老人在家族、晚輩、親朋中受到尊重,承認他的地位、經驗、學識、就會強化他的人格活力。否則人格退化就會加劇。
快樂的人生
客觀上,老年人面臨的是人生的晚期,老年人遇到的問題,也是人生中最困難的。所以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更顯得重要和難得。為了使晚年快樂,個人必須在任何情況下,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狀況。最關鍵的是歡喜自己,盡量設法滿足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嫉恨別人和環境。對環境和他人不要提出不合實際的非份要求。否則,注定不會得到快樂。快樂的核心,實際上就是自我滿足。快樂的客觀條件也很重要,它包括:健康、生活和經濟上的安定,受親屬、社會的歡迎,有防止寂寞的生活安排等等。
老年人為了達到快樂的生活目的,在體力和健康允許的條件下,要盡情地參加各種活動,用其活動增加與社會的接觸,盡可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這樣,他們會覺得仍然活得有用。同進機體的活動也帶來心理的舒造和穩定。另外,也要盡早培養活潑、進取、開朗、參予的生活態度,就能在平凡、穩定的生活中創造追求的源泉,譜寫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