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后話說老年心理特征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長,老年期精神衛生問題也日趨嚴重。
這些心理特征伴隨老年人
人到老年,不但生理方面發生改變,心理上也產生相應變化,表現出特有的心理特征。
腦功能下降這是老年期常出現的癥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體現在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惹。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弱癥狀的主要表現,可伴有或不伴有軀體疲勞,常常情緒不良,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后不能緩解,看書就打呵欠,腦子里雜亂無章,昏沉沉的;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智能、記憶下降,近事記憶減退,遠事記憶相對保持較好,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影響較小。
情緒不穩情緒不穩定,易激怒,控制能力差,動輒大發雷霆,或易哭泣,負性情緒占優勢,經常產生抑制、疑病、孤獨感、空虛感和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對外界事物,對他人情感日漸淡漠,缺乏興趣,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可能出現消極言行。
性格改變“老頑固”的稱呼對有些人雖然不太禮貌,但的確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的性格改變,固執己見,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于回憶往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情景。略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難以傾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
悲觀自卑不少人到了老年期,一改往日的爭強好勝,變得沉默寡言,不善于言談交際,情緒低落,像變了個人似的,整日郁郁寡歡,總認為什么也不如別人,對不起這個,對不起那個,性格也變得孤僻、膽小怕事,缺乏生活熱情,更無創造力和事業心可言,生活簡單隨便,有時甚至產生想死的念頭。
適應不良老年期是社會角色急劇變化的時期,不少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難以維持心理平衡,出現焦慮、抑郁、懷舊、行為消極,甚至自殺等。
敏感多疑在青年時期就敏感、懷疑的人,到老年時會更加敏感多疑、固執刻板、因循守舊、心胸狹隘、嫉妒心強。別人說句話會反復考慮其含義,怕有飛來橫禍,略有不適則懷疑得了癌癥等。這種人唯我獨尊,常因些小事而與人爭吵不休,或對別人耿耿于懷。還有的因視聽力老化,不信任他人,結果變得孤獨離群。
除此之外,老年期各種軀體疾病接踵而來,軀體疾病和心理問題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同時老年期也是“喪失期”,喪失健康,喪失地位,喪失金錢等,這些均可加重老年人的不良情緒及性格缺陷等,使本來孤獨、壓抑、憂郁的老年期心理狀態變得更加復雜。
老年期空巢綜合征
老年期空巢綜合征是老年人在子女成家立業獨立生活之后,由于適應不良出現的一種綜合征,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中屬于“適應障礙”的一種,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危機。
空巢綜合征有以下主要表現:
1.精神空虛,無所事事。子女離家之后,父母從原來多年形成的緊張而有規律的生活,突然轉入松散的、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他們無法很快適應,進而出現情緒不穩、煩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獨、悲觀、社會交往少。對自己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陷入無趣、無欲、無望、無助狀態,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3.軀體化癥狀。受“空巢”應激影響產生的不良情緒,可導致一系列的軀體癥狀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質量差、頭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氣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等。
空巢綜合征的預防很重要。父母對子女離家獨立生活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有思想準備,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要總是圍著孩子轉。孩子離家后父母要注意培養業余愛好,如種花、養鳥、練習書法、欣賞音樂、適度的體育鍛煉等,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有助于排解心中的孤獨和思念情緒。夫婦之間給予更多的關心、體貼和安慰,建立新的生活規律和情感支持系統。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這是對處于孤獨和空虛中老人最大的安慰。對較嚴重的空巢綜合征,如有嚴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種軀體化癥狀,有自殺觀念和行為者,應及時尋求心理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切不可諱疾忌醫,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