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引出社會問題
《情注夕陽系列報道——空巢老人篇》報道引發對“空巢老人”不同的生活狀態的熱論。精神上的空虛、獨居的心理落差以及自身養老等都在這些老人身上突出地表現出來。雖然大多“空巢老人”都是兩個人獨居,但兩個人的問題,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我覺得你們的報道說出了我們的心聲。”21日上午,在英雄山廣場上溜達的67歲的趙廣傳老人說。老人和老伴獨自住了5年,經濟上并不緊張,但生活中精神的空虛讓他們仍然難以適應。“外地的兒子也經常打電話,但終究和在身邊不一樣。”就在老人的附近,廣場上像這樣的老年人還有很多。獨居省城,兒女遠在他鄉,兩地的思念,似乎濟南這邊更甚于外地。
“對于‘空巢老人’來說,現在最為突出的在于他們的精神危機和生活難有照料兩大問題上。”濟南市老齡辦主任于敏對記者說。說起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方面,于主任特意強調了“危機”兩個字。她認為,“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缺少基本的交流,平時沒有人能互相聊聊天、說說話,這使得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較為明顯。子女不在身邊、年紀稍大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也是個問題。
山東經濟學院和諧發展研究中心的劉長明教授則認為,應該把“空巢老人”這個群體情況看作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結構不斷調整,計劃生育政策逐漸完善,人口老齡化現象開始產生。“老人最怕的是孤獨,空虛感是他們常有的心理情緒。除了讓全社會形成應該滿足老人心理需求的氛圍外,作為子女,應該從精神上關愛不在身邊的父母。”
上世紀80年代獨生子女長大成人后,一對夫妻贍養4位老人的現象將在近幾年大批出現,一個孩子要贍養4個老人,隨之帶來的是較大的家庭壓力,家庭養老格局受到嚴峻挑戰。在采訪中,不少人士認為,家庭保障功能應該逐漸弱化,“空巢老人”養老問題需要從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轉為社會化養老。
“建議調整養老資金的投放方向,從社會機構養老轉向居家養老是不錯的方式。”濟南市老齡辦主任于敏說。經過長期調研,于敏發現,社會機構養老包括建設場所、床位、聘用工作人員等費用在內的成本相對較高,這就導致目前機構養老率極低。“居家養老就是由政府花錢購買養老服務,‘空巢老人’在家里就可以享受護理服務以及生活照顧”。
劉長明教授則提出了社區養老的概念。“社區覆蓋面寬泛,可以和‘空巢老人’近距離直接接觸,可以為老人們提供相關的養老服務。”劉教授認為,社區也可以介紹家政服務人員進家入戶服務。
采訪中,不少專家也建議,需要建立普遍覆蓋“空巢老人”的社會救助制度,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收入保障。從社會保障方面入手,使老年人的保障體系更加立體,除家庭養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障兩種方式外,政策支持鼓勵社會或個人出資興辦不同層次的養老機構。“但社會資本介入養老目前還沒有成功的模式,只能繼續探討。”劉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