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婚”孤獨中的無奈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喪偶者近4000萬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0.6%。單身老人一樣有感情和交流的需要,他們非常愿意走出空落落的單身生活,但通往紅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再婚會帶來許多麻煩。于是,許多不愿孤獨、渴盼幸福的老人選擇了不婚而伴、不婚而居的“走婚”來代替再婚。(5月7日北方網)
“走婚”,本是我國云南和四川交界地一些少數民族奇特的婚姻傳統,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雙方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仍然擁有自己的家庭。可以說,這種“走婚”是一種陳舊、落后的婚俗觀念,與現行的法律相悖。那么,在社會生活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單身老人卻為啥還要躲躲閃閃地過上這種“走婚”生活?
可以說,單身老人“走婚”,其實是萬般孤獨之下的無奈選擇。喪偶、離婚老人,在婚姻上都有一種失敗感,他們害怕與外界接觸,特別是逢年過節,倍感孤寂和落寞。而一些單身老人把希望和精力都放到子女身上,可子女成家后,這種孤獨感會越來越強烈,有的甚至因此而產生心理健康障礙。
而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作子女的大都遠走它方忙于自已的事業。平時除了電話問候以外,一年難有幾天時間陪伴在老人身邊說說知心話,給老人洗洗腳、梳梳頭。有的認為只要讓老人吃好穿好就是孝敬,鮮于在工作之余主動抽時間與老人嘮嘮家常、噓噓寒暖。曾有媒體報道,某獨居老人因子女不能經常回家,便特意建立了“子女探親賬本”,給回家次數最多的子女發“紅包”。
如此,在親情缺失、子女關愛欠缺的情況下,老人整日獨守空巢、形影相吊,自然想找個伴兒嘮一嘮、磕一磕。可在現實中,許多子女對老人的再婚持反對態度,怕添麻煩,怕增負擔,怕鬧糾紛,尤其是雙方的財產分割問題,更是難以處理。在種種壓力之下,渴求情感生活的單身老人只好無奈選擇了這種法律并不認可的“同居”生活,以避開子女的阻撓。
顯然,老人“走婚”是對子女親情的一種拷問,是對社會觀念的一種拷問。老人有老人的情感世界,有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安慰,那么不論是子女還是社會,尊敬、孝敬老人,不應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應體現人文關懷上,支持和幫助老人找回失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