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老人”現帶孫忙
“奶奶,我一定好好吃飯,好好聽話,你要答應明年還來我家!”
擁擠的站臺上,一家人正在難舍難分地告別。汽笛一聲長鳴,一個滿頭銀發的老太太依依不舍地走進車廂,臨轉身的時候,還不忘親親小孫子圓圓的小臉……
原來,老人是因為兒子媳婦都忙著上班,小孫子沒人照顧,到北京來幫忙帶孫子的。自從孫子上幼兒園后,每年的寒暑假,她都要像候鳥一樣,到兒子家來幫忙照顧孩子。等孩子開學了,她再回老家去。
每年往返兩次,年年如此。她說,在她認識的老伙計中,有很多人都是這樣類似自己的“候鳥老人”。她們的兒子或女兒,作為大城市的第一代移民,每天沉浸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背負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才開始考慮孩子的問題。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無人照顧成了他們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假期。請個保姆吧,第一是不放心,畢竟孩子還小;其次對保姆的來歷和素質都有所顧慮。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很多年輕的家長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自己家的人,帶起孩子來那是一百個放心,更重要的一點,老人都有帶孩子的經驗,用不著牽腸掛肚、影響工作了。
于是,大批的“候鳥老人”應運而生。他們就像放假的學生一般,每到假期開始的時候,準時奔向車站、機場,奔向全國各地,奔到自己的兒孫輩身邊。
問起為何不一直呆在兒女身邊的時候,一位老人道出了心里話:老人遠走他鄉,融入到陌生的城市中,即使有了新生活、新朋友,但很多養成多年的生活習慣還是改變不了,多少都會有些不習慣,寂寞。甚至有的老兩口,一到假期,因為兒女分散在不同的城市而不得不“兵分兩路”,各自“奔赴”不同的地方。“總不能就一直這么分著過下去吧”,老人說。有些事情總是不能兩全其美的,兒孫需要時,當然是義無反顧地鼎力幫助,等孫輩回到幼兒園,家里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多少都會有些無所適從,還不如每年來一兩次,過來看看孩子們,其他的時間,回到自己生活慣了的地方,陪陪老伴,自由,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