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筆者的一位同學曉紅近幾年來成了醫院的常客,“我上班有氣無力,下班死氣沉沉,同事們都說我患了‘懶’病,我可不是裝病啊!”
曉紅苦惱地說道。
我仔細翻著她的病歷,診斷有“神經衰弱”、“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等。
“從你的病史來看,很像是‘慢性疲勞綜合征’……”我尋思了一會兒說。
“什么?疲勞也有綜合征?”曉紅驚訝地問道。
“這種病人還不少呢!”我解說道。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長期以來醫學界對此病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直到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根據全美各地提出這類病例的報告,才研究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
該中心給它下的定義是:突然出現極端的疲勞狀態,延續六個月以上,反復出現微熱、咽喉疼痛、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體力下降、頭痛、精神錯亂、記憶力減退、視覺障礙等癥狀。
由于CFS病因不明,一直被當作一種與身心有關的疾病。后來,美國的醫學專家們發現這種病可能是一種被專家們戲稱為“懶蟲”的病毒(EB病毒、柯薩其病毒、單純病毒等)感染所致,“懶蟲”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可達20年。近年來,又有醫學專家們分析此病可能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炎有關。另外,有專家認為不能排除心理障礙和認知障礙,社會及心理因素為本病潛在誘因。
慢性疲勞綜合征,國外也有人將其稱為“第三狀態”、“灰色狀態”或“半健康人”,甚至將其劃為“亞健康”的范疇。而在臨床上,許多醫生常將此病診斷為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癥等,多屬于中醫的虛證,或虛實夾雜證。曉紅的“病”也屬其范疇。慢性疲勞綜合征在心理上的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心慌易驚等。生理上的表現為疲勞乏力,氣短,出汗,腰酸腿軟,心律不齊等。
我國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沒有準確的數字,據媒體報道,有關專家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城市對2000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8%,脾氣暴躁或焦慮者為48%。不僅中年人如此,許多學生也存在著這些現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臨著過度疲勞的嚴重威脅。
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過度疲勞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日本每年大約有1萬多人因過度疲勞而猝死。據美國衛生部門調查發現,美國至少有400多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英國的類似調查結果表明,約20%的男性和25%的婦女總感到疲勞,其中約1/4的人可能為慢性疲勞綜合征。此外,澳大利亞、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法國、新西蘭、冰島、俄羅斯等均有報告。
為了預防該病,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睡眠時間要充足,減輕心理壓力。在飲食上應多吃些堿性食物和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的食物,如蘋果、海帶、新鮮蔬菜等,中和體內酸性環境,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重視病人意識的積極調節和主觀能動作用,掃除心理障礙,是戰勝此病的上策。
下一篇:現代都市人的現代愛情理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