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 大學生的過程
是指主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其背后都有機制在推波助瀾。社會因素、生物學因素、病理學因素等均須通過影響人的因素才能發揮作用。不可忽視的是,大學生的行為雖受制于一般的規律,但也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大學生的特點所決定的。
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機的形成。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將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調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來尋求解脫。有個案例反映:者借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懲罰,作為自罪自責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親,在強烈的自罪自責驅使下便采取了行為。此外,有的把作為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該生的帶來很大的創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后,該生便萬念俱灰,想到了以來報復其父母。
第二階段,矛盾沖突。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決定。此時,者會經常談論與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或以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的企圖。這也是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的人其實不會,因而不太關注欲者發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第三階段,者平靜階段。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情緒好轉,抑郁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狀態好轉了,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往往是態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者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為發展到這個階段,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甚至表現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行為的阻礙和干預。
大學生的同樣也符合以上的過程。我們調查的個案中,有這樣一個案例:長沙某高校一名大學三年級學生李××,在中學時是班上的“尖子”,進了大學后,他總認為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學時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獨立生活能力差,以致進大學后生活難以自理,身體狀況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療。這期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絕接受治療。他曾對護士和前來探望的同學談論過的一些問題,并說過諸如“我沒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類的話。醫生、老師和同學并未對此加以足夠重視,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來一段時間,該生的心情逐漸好起來了,甚至還和前來探望的同學開玩笑。大家都以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來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圍無人,悄悄溜出病房,在醫院后山的一棵樹上用一根粗麻繩結束了自己19歲的年輕生命。從這例案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最初促成其動機的原因有三個:成績不盡如人意,生活適應能力差以及身體患病。這三種因素同時或相繼出現在該同學身上,使他對生活產生了絕望感。之后他又試圖通過拒絕治療、談論渴求得到他人的幫助,但這種嘗試又遭失敗,因而堅定了他的決心,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的身心處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腦力勞動是他們的主要活動方式,用腦的頻繁性和復雜性影響著他們的變化和發展。此外,他們的內心世界也相對較為復雜,他們的境界、需求、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等,不同一般。這些特征使得大學生的行為表現出與一般個體不同的規律性。因此,我們研究大學生的問題,應當從大學生的機制入手。
二 大學生的分析
大學生屬于青年的一部分。他們同樣具有青年期的特征和青年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從發展學的角度看,青年期個體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可歸結為兩點,即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會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促使個體與社會不斷發生沖撞,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學習、工作與戀愛之間的矛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決定了個體能否順利地實現人格的良好發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強烈使青年期個體處于“疾風怒濤”的狀態。日本學家依田新指出:“青年處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中間世界,所以內心動搖大,情緒的緊張程度一般較高,對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一時陷入被打敗似的悲痛里,一時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時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頓足。情緒如此不穩定,是青年期的一個特征。”[1]能否調控這種具有兩極性的情緒也是個體能否順利度過青年期的條件之一。在我們調查的35例大學生案例中,幾乎每位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礙和情緒失調,這兩個因素在導致他們的原因中起著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與一般個體青年相比,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富有理想和抱負,憧憬未來。上的需求也相對較多,包括實現自身價值、受人尊重、和審美等等。除生理上的發育成熟與文化知識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完成的是個體角色的定位以及獨立性的形成。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狀況與將來的角色協調起來。同時,當今的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是社會變革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時地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加上自身生理和不成熟,使得他們的適應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些特點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容易產生各種上的反差,導致各種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機制。在對案例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導致其行為的重要原因。
(一)人格障礙與大學生的行為
衛生學認為,情緒失調和人格障礙是相互作用的,情緒失調往往導致人格障礙,而人格障礙又體現出情緒失調。情緒失調與人格障礙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觀、魯莽、急躁、害羞、多疑、狹隘、焦慮等等,但并非每一種表現都易于誘發行為。根據我們對個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發行為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抑郁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不少學生在遇到學習成績落后、、生活受挫、家庭出現意外事件等刺激后,上無力承受由此帶來的壓力而出現的情緒反應。抑郁在行為上表現為喪失學習和工作的興趣及動力,反應遲鈍,無精打采,拒絕交際,回避朋友,并伴隨著食欲減退、失眠等不良反應。大多數學生都多少有過這種消極情緒,但體驗的時間比較短暫,隨著時過境遷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數性格內向、孤僻、自尊心強、懷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學生容易長期入抑郁狀態,導致抑郁性精神癥的出現。患者中有的可能認為人生無味而有過的念頭,甚至采取過行為。我們調查的個案中有這么一例,某大學中文系三年級一女生B,其男友W在與她戀愛了近兩年后宣布。此后,她情緒陷入低落,時常自嘆,目光呆滯,寡言少語,常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參加集體活動,學習成績也下降很快,這就進一步加強了她的自我否定和內疚感,終于有一天在市內一家賓館的11樓,她跳樓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由此可見,B因及學習落后導致抑郁,又因其性格內向、承受力差而患抑郁癥,最終導致。我們調查的35例個案中有28例者具有明顯的抑郁癥狀,有的甚至是處在極度抑郁狀態之下,這說明與抑郁有很大的關聯,抑郁癥狀可以作為評定危險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2.悲觀 悲觀表現為個體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信念,常常帶著幼稚、消極的觀察社會和對待人生。因此,當理想和現實一旦發生矛盾沖突時,悲觀者便垂頭喪氣,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終對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厭世輕生的道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矛盾之一。大學生都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充滿著美好的希望,力圖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顯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確地看待這種差距,遇到一點挫折、失敗,便認為自己“無能”,是個失敗者,那么就會使自己陷入悲觀的消極狀態之中。例如有的大學生因一次考試失誤而認為自己智力低,將來在學業上會一事無成;有的大學生因一次而認為自我形象丑陋或有缺陷,異性會對自己產生厭惡等等。以悲觀來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等于是在原有的失敗感中增添新的失敗感,這必定會導致不良情緒的惡性循環,很容易對人生失去信心以至產生絕望,走上的道路。美國臨床學家A.Beck對未遂者的研究表明,者在一般期望量表上的失望分數很高。他認為失望與意圖的聯系比抑郁更緊密,他同意者是抑郁的,但更重要的是者的期望是消極的。他們常常歪曲了其本身的體驗,只預期最暗淡、最悲觀的后果。這種悲觀的態度往往帶來失望感,最后發展成絕望。
3.自卑 自卑是因生理上的傷殘、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它社會因素的影響對自我認識所產生的消極態度。表現在能力、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認為自己會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而終日憂慮不安、抑郁沮喪乃至自暴自棄。一般說來,個體或多或少有過這種消極情緒,但只要經過努力,重新評價自我,積極進行自我調節就能減輕和消除自卑感。如果長時間沉湎于強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就容易失去平衡。這種人在外界刺激的誘發下極易導致。我們調查的個案中有這樣一例,李××,男,21歲,某大學三年級學生,上吊身亡。該生身體瘦小,皮膚偏黑,眼睛近視,身體素質差,體育成績常處于全班最后一名,性格內向,參加班級活動不積極,人際關系不和諧。同學都認為他為人過于敏感,不好相處。一天,全班上體育課,內容是100米跑,兩人一組,由于男生的人數單一個,而他又排在最后,老師只好將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組,結果他沒有跑贏這名女生。這種場面自然引起在場同學的哄笑。從這以后,該生變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夜晚外出未歸,第二天早晨發現他已在學校的后山上上吊身亡。不難看出,這名學生是因自卑而引發的。
(二)挫折與大學生的行為
所謂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的無法克服的障礙。對挫折的消極反應,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對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構成危險,成為行為的基礎。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因其思維活躍,知識面廣,生活的道路較為平坦,閱歷也比較簡單,在遇到挫折時,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表現。不良的行為表現主要是源于錯誤的認知及脆弱的承受力。我們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挫折的錯誤認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他們認為挫折不應發生在自己身上。生活中出現一些不順利、不愉快,學習和交往中存在一些挫折、失敗本來是正常的事,但有的學生認為這些是不應該發生的。他們認為大學生活應是豐富多彩、充滿快樂的,大學學習也應是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同樣也應是和諧的;而對于挫折,他們缺乏思想認識和準備。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出現不良的行為表現。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來否定整個自我。如一次考試成績差便認為自己的能力差,不是讀書做學問的料子,前途完了。這種以一兩件事來評價自身價值的認知方法,其結果往往會引起強烈的挫折反應,自暴自棄。三是大學生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比如有的學生一次生病,便害怕影響學習,害怕考試不及格而退學;或一件事情沒辦好,便擔心別人對自己有看法而失去信心。
挫折承受力比較脆弱也是導致不良行為的原因之一。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耐挫力較強的大學生在挫折面前不會過分緊張,沒有強烈的情緒困擾,能夠盡快地找到適應和對付挫折的辦法,從而保持行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學生對挫折過分敏感和緊張,稍遇挫折就驚慌失措,并且容易長時間陷入不良情緒中而不能自拔。這樣,幾經挫折打擊,也許是并不很嚴重的挫折打擊,都容易造成和行為的失常,甚至直接引發行為。例如,吉林某大學的一位女生,聰明俏麗,從小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后,曾被評為“三好學生”,還擔任了班干部。但后來一次班干部的改選中,她落選了。于是,她開始認為世人都在與她作對,不久后的一個晚上,她走出校門,融入深深的夜色之中。當人們發現她時,她已經沉睡在長春南湖的一灣綠水里。還有一位大學生,只不過因為在聯歡會上唱歌走了調,引起同學們的哄笑,她便覺得無法忍受,當晚在校園里身亡。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那些體弱多病,涉世未深,生活道路一帆風順,名利思想和虛榮心強,意志薄弱,胸懷狹窄,消沉抑郁,孤僻內向的個體耐挫力較差。其實耐挫力是可以通過平時的訓練提高的。只要正確地認識挫折,冷靜客觀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不斷調整自己,樂觀、豁達地看待人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自身的耐挫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三 大學生行為的預防對策
美國協會主席希尼亞?帕佛認為:“防止最好的辦法不是注意本身,而是應當更廣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導致了的發生……。”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者在前都會有意或無意地表現出明顯的異常行為,如獨處,沉默寡言,生活規律紊亂,情緒極度低落等等。從國外的一些研究來看,美國學家格羅布等人的有關研究,確認了青年期個體潛在征兆的30條線索,其中70%的人表現出抑郁現象,包括絕望、悲哀和冷漠,還表現出某些行為上的跡象,包括進食和睡眠等。格羅布認為,青年期的最大預兆是“嚴重的、長期的能力喪失”。這種能力的喪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為中。希尼亞·帕佛認為,行為和習慣的突然改變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潰的信號。這種行為的異變表現為容易感情沖動,愛發脾氣,不合群,情緒低落,甚至于飲食和睡眠也受到影響。由于者在前有了一系列的行為表現,這就為預防提供了一些依據。學校有關的教育工作者、咨詢人員以及黨團干部,系、年級、班干部是預防的主要人員,只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學習,他們就能及時地從者的行為表現中發現其企圖,及時加以疏導、解救和阻止,從而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我們認為要預防學生的行為,學校教育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衛生教育
我們認為大學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素所致。因此,在大學生中宣傳普及各種有關衛生知識是防止大學生的一個有效的辦法。其具體作法是,首先,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工作干部、輔導員、團干部進行輪訓,輪訓的時間一般為10-15天,主要講授大學生的特點、大學生衛生和咨詢等有關內容。然后由參加了輪訓的老師對學生進行衛生教育,提高大學生對青年期特點的認識,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的基本規律,教給他們有關青年期適應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償、轉移、升華等,使其應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改善大學生的環境
當今,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會問題觸及著每一個人的頭腦。同時,對外開放使得東西方各種文化涌現在我們面前,對新事物、新思想極為敏感的大學生必然會受到社會各種文化的影響。如果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樹立正確的思想,那么不少大學生的就容易失去平衡,價值觀就可能出現混亂,障礙也會增多,率上升的趨勢就難以避免。因此,我們要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豐富大學生課余的文化娛樂生活;大力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培養大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形成濃厚的校園學術風氣;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社會、看待人生。
針對情緒發展和人格順應是影響大學生行為的主要因素,學校要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這種環境應具備以下一些特征:
1.保證大學生與正直、善良、健康的人接觸,以利于培養其積極的情緒。
2.為大學生提供健康情緒的表達機會,使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壞性地爆發。
3.給大學生的社會行為創造成功的機會,以免長期遭受挫折和內心沖突。
4.培養大學生有效的防御機制,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5.教育學生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從而增強他們的耐挫力。
(三)設立咨詢機構
咨詢,可持續、穩定地幫助大學生擺脫各種困擾,消除各種障礙,使之及時恢復平衡。受不良因素困擾的大學生,如果無法自我擺脫或及時得到幫助,便可能出現念頭。有的即使已出現念頭,通過咨詢,配合適當的療法,也能避免念頭發展到行為。
此外,建立健全大學生檔案也是預防的一項重要措施。這項工作應由學專業工作者或受過學培訓并有一定經驗的教師來承擔。檔案主要包括該大學生的智能和智商、人格特征、氣質類型的發展狀況等。學生工作處最好是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建立學生檔案,除了長期觀察、記錄大學生各方面的行為表現和問題外,還有必要定期進行一些測試,以便較準確地掌握學生上的變化。對測驗的結果有關負責人要注意客觀慎重地解釋,嚴格地保密,及時地存檔。為大學生建立檔案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且難度較大的工作,最好是在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組織學工作者、學生工作者等有關人員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
下一篇:為愛迷惑的女孩:不能和他結婚,就獻身給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處世哲學之職場如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