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潛能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6-22
閱讀 :317
黃妮是初中一年級的女學生,她曾向我們訴說自己的煩惱: “那天,我們全家一起去逛公園,我可高興了。這是我盼望了很久的事情。一進了公園,我就拉著爸爸媽媽去看老虎。到了老虎山,媽媽一把拉住我,神色緊張地對我說:‘老虎有什么可看的?你看那么多人,萬一被擠下去就不得了了。’我想反駁,可又一想,唉,一說出來,媽媽一定又要給我講一大堆道理,多煩人啊!可是,我只好跟著爸爸媽媽走了。路過假山,我剛往上爬,就被爸爸攔住了。他皺著眉頭,帶著央求的口吻對我說:;‘哎呀呀,我的小祖宗,快下來呀!’然后又摸著尖尖的石頭,溫和地說:‘你看這石頭多硬啊,萬一摔下來,還怎么去上學?’說著,他就小心翼翼地把我抱了下來。我想:這么大了,還用抱?假山這么矮,怎么會摔下來呢?結果,那天游公園,我只在爸爸媽媽認為不危險的一些地方玩了一會兒,掃興極了。沒辦法,爸爸媽媽就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在家里想干點什么都不行,還不夠他們啰嗦的。所以,我現在什么都不干,就等著他們‘實行三包’。 孩子們類似的煩惱家長們也許已經聽到了許多。歸根結底,就是家長們總是不相信孩子,總認為孩子還太小,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總是包辦代替太多,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一些問題,因而也就不肯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增長能力。 作家畢淑敏曾經做過許多年的醫生,她的兒子也因此幾乎沒有去過醫院。為了讓孩子學會看病,有一次,在兒子感冒發燒的時候,她狠狠心,讓兒子自己去醫院看病。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記述了當時的經過: “你都這么大了,你得學會生病。”我說。“生病還得學嗎?我這不是已經病了嗎?”他大吃一驚。“我的意思是你必須學會生病以后怎么辦。”我說。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該怎么辦,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電話找你。”“假如……你最終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也許這樣逼問一個生病的孩子是一種殘忍。但我知道總有一天他必須獨立面對疾病。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生病。 “假如你最終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著。你們早晚反正會回家。”兒子說。“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鐘是一分鐘。得了病以后,最應該做的事是上醫院。”“媽媽,你的意思是讓我今天獨自到醫院去看病?”雖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聰敏。“正是。”我咬咬牙,生怕自己會改變主意。“那好吧……”他扶著腦門說,不知是虛弱還是在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醫院。先掛號,記住,買一個本……”我說。“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歷本。然后到內科,先到分號臺,護士讓你到幾號診室你就到幾號,坐在門口等。查體溫的時候不要把人家的體溫表打碎。叫你化驗你就到化驗室去,先劃價,后交費。等化驗結果的時候要豎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沒聽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著。“媽媽,你不要說了。”兒子沙啞著嗓子說。 兒子搖搖晃晃地走了。作家畢淑敏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在內心里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她后悔、責怪自己、忍耐著時間慢悠悠地向前滑動。 終于,走廊上響起了熟悉的腳步聲,只是較平日有些拖沓。我立刻開了門,倚在門上。 “我已經學會了看病。打了退燒針,現在我已經好多了。這真是件挺麻煩的事。不過,也沒有什么。”兒子驕傲地宣布。又補充說:“你讓我記的那張紙,有的地方順序不對。”我看著他,勇氣又漸漸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將要不斷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 從畢淑敏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孩子是具備一定能力的,只不過是家長很少給孩子體驗的機會罷了。能力是在體驗中積累起來的。只有深入到實踐中去,一個人才能夠獲得綜合能力。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如果家長們能夠大膽地放手,能夠很好地去發現它們,挖掘它們,發揮它們,您將驚奇地發現,原來孩子是很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