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太多,也會導致懦弱
分類: 兒童心理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22
閱讀 :379
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忙不過來,、小陶可以說是姐姐小敏一手拉扯大的。現在小陶到了結婚的年齡,可還總是跟小孩一樣,一點也不像男子漢。小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擔心弟弟這樣會撐不起一個家。于是小敏經常給小陶講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但小陶好像沒什么進步。于是小敏找到了我,想替弟弟咨詢。
咨詢過程:
一個涼爽的下午,一位穿著得體的女性走進我的咨詢室。她看起來有30多歲,顯得成熟、自信。我不知道這樣一位女性能有什么心理問題。
帶著疑惑,我把她讓到沙發上坐下,她開始侃侃而談。
“醫生,我是為我弟弟來的,他已經25歲了,卻還像小孩一樣,我不知道怎么幫他。”
(我的疑惑解開了,原來她是一個“代人咨詢者”,這樣的來訪者覺得別人有問題,代別人來咨詢,但咨詢師卻要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心理咨詢不能超越時空解決不在現場的人的問題,誰來誰就是咨詢者。)
于是我緩緩地重復著她的話:“你想幫助他?”
“是的。我家有7個孩子,我是長女,他是最小的孩子,我媽媽忙不過來,他可以說是我帶大的。我是他半個媽,他什么都聽我的,現在他長大了,還是什么事都要問我,可他也是要成家生孩子的,我不能管他一輩子。說實話,要是我能,真想幫他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
(聽她一口氣說了這么多話,我有一個感覺,這位女士很強勢,她的強勢是否會影響到她弟弟呢?她弟弟恐怕會認為“姐姐什么都能辦到,就不用我操心了”。
可小敏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仍不斷問我應該怎樣“幫助”弟弟。翻譯過來就是“我怎樣繼續為弟弟操心?”我想給她一個反饋。)
我說:“你這樣為弟弟著想,你覺得他會有什么感受?”
小敏可能已經意識到這句話里隱含的攻擊。“他是什么感受?他就想依靠我!”
(我感到小敏是用溺愛和攻擊軟化了弟弟,我現在感到的不舒服,可能就是她弟弟也能體驗到的,但是小敏并不覺得。)
于是,我給她講了個故事:有一窩鳥,老鳥每天出去給小鳥找食,小鳥長大后也沒學會自己捕食蟲子。于是老鳥想要在有生之年多給孩子捕食些蟲子,留下一年活命的糧食。“你覺得這只長大的小鳥會怎么樣?”
小敏脫口而出:“會像我弟弟一樣,長大了也沒出息!我弟弟可怎么辦呢?”
(我發現小敏其實還沒有理解故事的意思。于是我打算敲打她一下。我說:“你覺得這只老鳥和你像嗎?”)
聽了我這么直接的問話,小敏一時沒有說話,她在思考,而思考對于她是件困難的事情。過了一會兒她說:“可能是有點像。”
(我需要讓她明白她在弟弟問題的形成上應該負的責任,而她很顯然是個不愿承認自己有錯誤的人,我的意圖很可能被她理解為攻擊或者不友好。我打算采取“問題解決”思維。)
我問:“你覺得這只老鳥怎么做才能幫到孩子?”
她說:“別再管它了。讓小鳥自己捕食去吧。”
我再問:“你覺得你怎樣做才能幫到弟弟?”
她沉思一下,說:“別管他了,是我管得太多了。”但她突然顯出很煩的樣子,說:“但他已經這樣了,這么懦弱,我真不知道他還能有什么發展。”
(看來,她剛取得的進步是表層的,她馬上又把責任推到弟弟身上。我感到我們的咨詢就像一場拉鋸戰,小敏在拼命否認自己的責任。)
于是我安慰她:“我能理解你。你為弟弟付出了那么多,卻發現自己是不是錯了,這種感覺不好受的。”
小敏點點頭,看來她放松了一點。但此時,咨詢陷入了困境,于是只好暫告一段落,我們約好過一周再見。
一周以后,小敏又來了,這次咨詢中,我們談到了她的童年。她的父母很粗暴,她作為長女承擔了很多大人的職責,也多挨了不少打罵。她對弟弟也是以打罵加溺愛的方式來教育,弟弟為了配合她,成了心理上的“弱勢男人”。
經過十幾次咨詢,她已經知道如何對待弟弟,但愿她的弟弟能多一些自主性,從姐姐的“鱷魚嘴”里鉆出來。
心靈詞典:
鱷魚嘴:這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比喻,多指母親以愛的名義“吞噬”孩子,用愛恨交加的教育讓孩子心理上不能離開母親,不能分化出自己的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