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都不可能干篇一律,要根據年齡、文化、信仰及個性等而異,譬如兒童的動作常帶有做作和重復的性質,行走時要獨腳左右交替各跳一定的次數,走路或乘車時必須數電線桿或樹木的數目,走在鋪有磚縫的路上極力避免腳踩著磚縫,一旦踩著或許要重新做起,他們對于這些重復行為感到愉快和滿足,這是一種嬉戲行為,見于好奇心強的兒童。還有一種認識是與文化信仰有關,例如對于數字意義的理解,當做某事時數到某數字時會感到吉利或不吉利,于是要求自己重做,如果并不感到這種做法對自己造成痛苦,或者其儀式性動作是社會或群體認可的,這些都不屬于強迫癥。
強迫個性與強迫癥之間并無截然的分界線,代償良好的強迫個性并沒有什么痛苦,甚至自我感覺不錯,工作效率也高,雖在別人看來,這些人未免有些“怪”,表現過分仔細、過分認真,但在他們自己看來,認為這樣做是必須的,長期以來也已習以為常,這樣的人只能認為有強迫個性,還不能診斷為強迫癥。只有當代償失調時,符合上述強迫癥癥狀標準及嚴重程度標準時,才可認為已發展成了強迫癥。完美主義個性是歷來如此,強迫癥的發生和發展卻有一個疾病過程。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