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像感冒一樣是普通病
分類: 強迫癥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07
閱讀 :475
晨報記者對話主治醫師孫伯民
晨報:作為權威專家,你怎樣看待“強迫癥”?
孫伯民:強迫癥和感冒、發燒一樣,只是一種普通的疾病,可以治療。目前,醫生們已經用手術治療了60余例強迫癥患者。鄭松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強迫癥患者。我們每年都要為十幾個這樣的病人做手術,有些病人比鄭松的病情還要嚴重。
晨報:您以前的病人是怎樣的?他們處于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
孫伯民:他們活在自己的痛苦世界之中。有些患者對環境和清潔特別敏感,有些病人不停地洗手,每次長達2個多小時,曾有個病人在洗澡后喜歡用酒精消毒,一次抽煙時不幸燒傷了身體;還有些病人過分認真,對事情過度追求完美。
晨報:強迫癥發生和社會環境有關嗎?孫伯民:國外流行病學調查強迫癥的終身患病率為2%-3%,40%-50%的患者病情很輕,偶爾會有強迫的念頭,但能夠自愈。雖然強迫癥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還不清楚,目前認為主要與腦內5-羥色胺代謝異常有關。
減少強迫癥的發生需要靠社會的減壓。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壓力日益增大,強迫癥的病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人,外環境的壓力和自身給予的過重壓力使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慢慢地有了強迫的思維和強迫的行為。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發覺自己有問題,一定要盡早就醫,不要因為社會的偏見而延誤了病情。
晨報: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鄭松是“成都馬加爵”、“暴戾大學生”,你覺得這種提法妥當嗎?人們對這類病人有偏見嗎?
孫伯民:我反對。鄭松是一名強迫癥患者,雖然他自稱有“馬加爵傾向”,但他和馬加爵完全不同,鄭松是無辜的。社會上對這一類的病人要多一點關心,少一點歧視。強迫癥的病人常常會有怪異的想法,但并不代表會有這樣的行為。鄭松曾多次想過自殺,可是他沒有這么做,因為他有控制力,他有理智,想自殺的同時,鄭松想到的更多是自殺以后會不會著火,會不會很痛,于是他遲遲又不敢自殺。事實上,鄭松是值得同情的。